結合政治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中央大學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所開設的「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為政大首個跨校、跨領域及跨地區的碩士學位學程,今年8月通過教育部核定,將在10月13日到10月17日開放推甄報名,招生對象包括本國生、國際生、陸生及僑生,最快明年9月可入學就讀。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
為加強台法教育交流,自97年度起,教育部與法國在台協會共同辦理「台法外語實習生交流計畫」,選送優秀我國大學生及法國青年至對方國家協助外語教學。今年雙方各別互派21位實習生前往各自國家,將前往台法兩國高中、中小學展開語言與文化教學,深耕未來雙邊交流的種子。 「台法外語實習生交流計畫」成立16年以來,累計共470名台法學
波蘭政府為紀念天文學家哥白尼誕生550周年,邀請各國共同簽署「托倫宣言」,宣示科學及研究的完全自由,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也受邀簽署,代表波蘭與中華民國在民主及學術研究自由上,共享相同價值觀,也代表波蘭政府對我國參與的重視。 除了簽署宣言,劉孟奇也會晤了波蘭教育科學部政務次長雷姆科夫斯基,洽談大學聯盟合作模式。
伴隨疫情減緩,兩岸交流也逐漸啟動,9月學期開始,台灣不少大學均迎來包含交換生與研修生在內的大陸短期生,當中雖諸多陸生來台主要以私立大學為主,公立大學也紛紛啟動兩岸文教交流,如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與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共同合作進行的「文學院研修計畫」,便有33位福建師大研究生前來展開1學期的研修課程,深度體驗與認識兩岸
塑料汙染已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損害,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副教授沈林琥組成研究團隊,透過五大洲海洋微塑料濃度圖,不僅揭示近5年全球微塑料污染分布情況,更探討微塑料對海洋野生動物的影響,以及可能進入人類食物鏈,構成潛在的公共健康風險。論文已於今年9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Sustainability》。 研究團隊
為培育國家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台灣師範大學今年成立「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設置「AI跨域應用」、「綠能科技與永續治理」等兩個研究所,並與12家企業合作,業師與教師合開課程及指導學生,碩士生每年最多可領新台幣24萬元、博士生有機會領取高額獎學金每年最多60萬元,並提供產業實習及就業保障,其中AI所碩班錄取率不到兩成,
聯合國已將2050淨零碳排作為全球氣候行動訴求,不少國家也為此提升核能發電占比,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氣候先鋒者聯盟昨日指出,非核並非全民共識,然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更與國際背道而馳,團隊將在3周內,聯繫各總統參選人陣營,並遞交承諾書,呼籲關注能源政策。清華大學核工所特聘教授李敏則向600萬名支持「以核養綠」公投的民眾喊話,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工業區碳排放問題引起廣泛關切,元智大學首創「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學士後專班」,並以中壢工業園區為例,提出針對工業區永續發展的全面計畫,結合學術力量協助解決產業面臨的碳排放挑戰。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桃園地區擁有18個工業區,其中有287家企業被認定為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其年度碳排放量超過
有鑑於台灣社會人口高齡化趨勢,越來越多患有褥瘡或糖尿病足潰瘍等慢性傷口的病患,因行動不便導致就醫困難。元智大學資管系教授詹前隆團隊與亞東醫院整形外科醫生張惇皓共同合作,開發人工智慧輔助遠距傷口照護平台,是一項重要的醫療創新,提供病患或照護者居家使用,方便醫療端遠距監測,改善臨床照護的困境。 詹前隆表示,近年來新冠
當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面臨日益複雜難測的困局,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家和科技長,如何思考企業永續與創新的可能性?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何日生的經濟學論述《善經濟》,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創新論壇BIF(Berkeley Innovation Forum)受到高度矚目。 何日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