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艾貝颱風27年以前驚人的雨量,淹沒了成龍村附近的稻田、魚塭,奪走了村民的未來;4年前,觀樹基金會執行長洪粹然來到成龍村,率領基金會伙伴們開辦「成龍溼地三代班」、「國際環境藝術季」、「魚塭大改造」等計畫,與村民們一起學習如何與水共存,重建新家園。 韋恩、艾貝颱風27年以前驚人的雨量,淹沒了成龍村附近的稻田、魚
目前國內170家電台當中,指定用途電台總共7家,其中5家是客語電台,分別是花蓮之聲、全球之聲、大漢之音、寶島客家與高屏溪電台,原民電台則包括蓮友、東民2家。大漢之音雖位在客家族群大本營桃竹苗,潛在聽眾眾多,但張金松坦言,電台和其他媒體一樣,經營很辛苦。 張金松表示,客家人勤儉持家,苗栗消費非常低,藥商是廣播電台主
依據客委會研究,台灣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是客家人,但客語因為缺乏公眾舞台,流失情況很嚴重,桃竹苗客家大本營,聽得懂客語的客家人為76.4%,其他地區比率更低,雲嘉地區客家人聽得懂客語的,更只有3、4成,若是沒有政府及民間積極的推動,客語在40年後可能將消失。 長年播報客語新聞,張金松對於客語危機有很深的認識,「
1979年張金松與客家大老林佾廷、客家山歌老師賴碧霞等人籌組「苗栗縣客家民謠推廣研究會」,張金松強調,不是每一首山歌都是哥哥妹妹談情的故事。他舉一首客家山歌「『上山看到藤纏樹,下山看到樹纏藤,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18個字的歌詞沒有哥與妹,也沒有情與愛,但它的意境卻同樣深長!」 張金松表示,早年唱客家
客家,是台灣第二大族群,但會講流利客語的客家人卻愈來愈少,苗栗竹南資深媒體人張金松(筆名張強),26歲開始在竹南天聲廣播客語講古,接著轉換跑道,展開29年記者生涯,12年前退休創立大漢知音客語廣播電台,40多年的努力,讓他榮獲今年客委會傑出成就獎,他接受本報與環宇廣播專訪,對客家山歌與古諺信手拈來。 1969年,
丁松青不斷透過義賣所得,改善清泉部落的環境,在桃山青年文化中心成立後,他又有新的願景,「我現在已經完成2幅以『愛的臉譜』為主題的彩繪玻璃,希望能夠讓更多部落年輕人,加入彩繪玻璃的創作,營造彩繪玻璃村。」 丁松青說,小時候我跟媽媽參加教堂禮拜,眼睛都是盯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到台灣以後看不到彩繪玻璃,因此嘗試自己做,他
清泉部落是一座世外桃源,但生活在這裡的泰雅族人,這幾年經濟未見明顯改善。丁松青表示,這幾年清泉張學良故居的觀光客愈來愈多,但通往故居的道路沿線20幾戶人家,卻破敗不堪,他希望政府能夠從商圈再造的角度,協助他們改善門面,讓族人能經營市集改善生計。 清泉原本是登山客進入雪霸公園的必經之地,2004年艾利颱風重創新竹五
丁松青年輕的時候,是位文藝青年,在蘭嶼服務期間,遇見當時尚未成名的作家三毛,10年後兩人因緣際會再度聚首,並且以文會友,交換彼此的作品。三毛對丁松青《蘭嶼之歌》大表欣賞,向皇冠出版社爭取出版中譯本,當時大為暢銷,三毛在清泉的故居,如今成為清泉觀光景點。 環宇電台「人與土地-新故鄉動員令」主持人李偉文表示,台灣在7
台灣各地有許多長年默默奉獻的外籍神父,丁松青神父就是其中之一,他為了深愛的新竹五峰原住民,不斷努力創作、義賣作品,資助當地族人成立托兒所,推廣英語與美術教育,解決當地互助合作社千萬元虧空呆帳,將互助社原址改建為桃山青年文化中心,用愛,印證上帝的存在。 丁松青(Barry Martinson)是美國加州人,和光啟社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從平埔族西拉雅文化、荷蘭殖民、明鄭以降,台南擁有豐富的先民遺址,樹谷文化基金會成立考古中心後,也投入古蹟的保存與復育工作。 董雅坋表示,考古遺址原則上以現址保存為優先,但若工程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就只能採搶救一途了,一般搶救遺址文物是交給地方政府,樹谷是用民間團體名義,讓它可以做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