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彗文章總覽

  • 中鋼接軌國際 拚2050碳中和達陣

    中鋼接軌國際 拚2050碳中和達陣

     工商時報主辦「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上午場在高峰對談「邁向淨零時代、開創國際競爭力」,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表示,高市石化等用鋼產業年產值達6兆8,000億元,從業人員逾115萬人,落實淨零碳排克服技術有其難度,預計2035年商業化進展才會顯現,對鋼鐵業來說不是環保議題,已是經濟議題,中鋼集團要和國際接軌,與國際20

  •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國外碳權商品 年底前上架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國外碳權商品 年底前上架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7日出席本報「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時預告,再過幾周在年底前,就會把國外碳權商品上架在平台上,提供產業取得國際碳權,減少碳焦慮;國內碳權交易部分須待環境部制定碳費標準,預計2024上半年正式上路。  田建中以「接軌國際碳交易、促進企業創新機」為題專題演講指出,碳定價區分強制性及自願性兩

  •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五路並進 備戰淨零新經濟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五路並進 備戰淨零新經濟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出席工商時報主辦的「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時表示,高雄市作為全國淨零城市的典範,不但建立自主淨零產業鏈,從法規、金融、人才、技術及市場行銷五大面向一條龍式展開,並成立淨零學院打造淨零生態圈,也籌組產業大聯盟,以大帶小落實。高雄在淨零、智慧城市及永續之路全國走得最快,希望打造高雄淨零產業生態圈,備

  •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減碳核心之都 高雄潛力大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減碳核心之都 高雄潛力大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7日出席本報舉辦的「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時表示,高雄的碳排與過去十大建設密切相關,未來碳交易會是非常龐大市場,高雄是最有機會減碳及產生碳權,帶動碳相關生產者服務業在高雄發展,未來高雄最有潛力成為減碳之都核心。  曾文生以「淨零轉型 提升台灣競爭力」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並闡述淨零對高雄的特別意義。

  • 高雄市長:綠色金融3.0 應因事制宜

    高雄市長:綠色金融3.0 應因事制宜

     高雄市長陳其邁7日出席工商時報主辦「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時表示,高雄碳排全國最多,是台灣所有城市面臨歐盟CBAM最大衝擊的城市,對高雄產業是生存之戰,不做無法和國際競爭。他向中央及金管會喊話,綠色金融3.0應考慮不同產業及不同在地性,給予補助或融資取得。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託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帶話,綠色金

  • 高雄減碳有野心 把負擔化為商機

     提到高雄,很多人還停留在傳統石化、鋼鐵、金屬等重工業發展聚落的印象;近期或許多了世大運場館的國際巨星大型演唱會。其實,面對淨零碳排浪潮,高雄碳排量一年5,737萬噸,約占全台20%,其中工業部門占83%,碳排大戶列管90家廠商全聚集在高雄,正如高雄市長陳其邁所言,碳排是問題、負債,但也意味著商機、資產,高雄市府攜手企

  • 讓旅客通關更便利 桃機ADIP 獲頒數位創新加值獎

    讓旅客通關更便利 桃機ADIP 獲頒數位創新加值獎

     行政院6日頒發第6屆政府服務獎,機場公司以創新思維,建立「機場數位資訊整合平台」,作為桃園機場的大腦中樞,讓通關更便利,未來擬結合桃機官網或手機APP,讓旅客使用平台資料,擴大全方位個人化服務。這項創新獲行政院頒發政府服務獎的「數位創新加值」。  行政院長陳建仁6日出席政府服務獎頒獎典禮,桃機公司在145個參獎單位

  • 蔡英文:嘉義打造亞洲無人機重鎮

    蔡英文:嘉義打造亞洲無人機重鎮

     配合國防自主與國機國造,中科院在嘉義民雄打造航太暨無人機院區,5日由蔡英文總統主持開工動土。蔡總統表示,未來嘉義將成為亞洲無人機產業重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可提升軍用無人機生產速度,提升國防實力。  中科院長張忠誠指出,中科院2020年開始籌備位於嘉義民雄總面積52.19公頃的「中科院航太暨無人機院區」,院區完工

  • 賴清德成立科技後援會 曹興誠任總會長

    賴清德成立科技後援會 曹興誠任總會長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5日晚赴新竹為自家立委候選人林志潔造勢,並成立科技後援會,活動更邀請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出任總會長。曹興誠致詞時,以中國學者李毅的談話影片,引述痛恨台獨的李毅說國民黨是「假惡醜」,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講過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他強調,投民進黨和國民黨最大

  • 企業買家嫌貴 綠電洽購陷膠著

     國家綠電信保機制月底前將出鞘,對開發商取得融資和綠電買家洽談綠電購買合約,應有很大助益。不過,開發商透露,3-1期開發成本較第二階段遴選風場平均高出約4成,CPPA購售電合約每度平均高於5元,有的甚至逼近6元,開發商和綠電買家最近因價格談不攏卡關,陷入膠著狀態。  工總日前提出購買離岸風電成本過高、國產化彈性不足、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