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七國之亂的搜尋結果,共05筆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推崇陳平,他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對大漢帝國影響的時間遠長於張良、蕭何和韓信;由於少時家貧,和劉邦、韓信一樣都是蹭飯族。
四項公投結束,也正是沉澱情緒,檢視各方所持理據,省思其因果脈絡及決策事理之啟發。檢視公投反方所持之理,呈現一種獨特的說理形式,那就是盡管有諸惡,但要顧及經貿、顧及電力供應,故而不得不支持萊豬及三接,充滿了決策上的不得已,歷史案例讓我們更清晰看出「不得已」的因果脈絡。
漢朝四百年間,為了爭權奪利,發生過大大小小的叛亂,其中「七國之亂」最為著名,帶頭者為吳王劉濞,他帶領吳國走向繁榮,不僅促進鑄錢,還深入發展造船業,使工業和運輸業帶動農業興起,深受人民愛戴,但最終卻因一場棋局,成了發起叛亂的導火線。
安史之亂的亂軍數量沒有七國之亂加起來多,而且唐中央的軍隊數量(包括能控制其他藩鎮的屬兵)遠遠大於安史亂兵。反觀安史之亂只有河北的亂軍,而七國之亂漢中央幾乎四面受敵,北有趙國,東有齊國等數國,南有吳楚聯軍,這對比中央來說更加不利。而且吳楚七國之兵數量上要遠遠大於中央的漢軍。為何唐朝中央如此不堪一擊?
如《父親與民國》一書顯示,白崇禧將軍大半生的軍政生涯是一本中華民國起伏昇落的濃縮歷史。當「七七抗戰」號角聲響,廣西能迅速地、有備而來地投身全民抗敵的歷史洪流,由此也展開以後數十年的「蔣白合作」,但是這並非一條平坦無礙的陽關大道,而是有時磕碰曲折,陰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