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世界大國的搜尋結果,共1,302筆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美東時間27日晚間在使館舉辦十一國慶74周年招待會上表示,中美關係進展得來不易,應該倍加珍惜。儘管中美關係發生巨大變化,但也有國際社會期待中美關係總體穩定的「3個沒有改變」。這是拜登政府上台、也是疫情後,駐美使館首次舉辦實體慶祝活動,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等3名涉中高官出席致意,釋出美中持續修好善意。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微信公眾號28日消息,中國駐美國使館美東時間27日晚,舉辦疫後首次線下中國國慶74周年招待會。大使謝鋒致詞表示,抵美工作4個月來,與美各界新老朋友廣泛接觸交流,一方面明確感受到中美關係發生的巨大變化,另一方面,又真切體會到,中美關係有著:相互依存的現實、人民交流合作的熱情、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總體穩定的期待等「三個沒有變」。
隨著台廠供應鏈的多元分流布局,國銀與更多國家資金往來更加密切,等同擴大金融服務業的經濟腹地,提供其發展的新契機,相信抓住「去風險De-risk」的思維,國銀海外版圖也將更寬廣。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19日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丁將於10月前往北京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帕特魯舍夫指出,在西方限制俄羅斯和中國之際,進一步深化俄中關係變得尤為重要。
莫斯科昨日證實,俄羅斯總統普丁將於10月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而中國外長王毅稍早亦向俄國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中俄應繼續加強戰略協作,推進世界多極化進程。另就王毅在訪俄前與美方舉行會談,有分析指,此舉反映北京仍致力在中俄與中美兩對關係中尋找平衡點。
剛辦完G20高峰會的印度,從今年初以來已締造多項世界紀錄:以14億人口超過中國大陸,且40%的人口是在25歲以下,意味著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年輕勞動力;繼美俄中之後登月成功,展現太空強國的氣勢;做為今年G20輪值國,也順利讓非洲聯盟比照歐盟,成為G20正式成員,G20因此擴容為G21。
中美持續戰略競爭,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昨指出,美國對中策略是「競爭性的共存、合作性的對立」,當前雙邊關係如同一戰前的歐洲,應要避免衝突升溫。他也認為,若台灣沒有激烈的台獨意圖,沒有道理無法維持和平現狀。
美國總統拜登10日出乎預料地宣佈,他與中國大陸總理李強已在印度新德里G20峰會期間舉行了高級別會晤。這是兩個世界大國近十個月來最高級別的會晤。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分析,李強見拜登,中國大陸官媒不透露,一方面顯出李強身份的尷尬,不由自主,一方面也顯示北京在日益透明的國際外交舞台上、尤其面對自己不熟悉的環境,自己不太喜歡的國家領袖時進退失據。不僅李強如此,習近平也如此。
台海和平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而最近朝野領袖出席八二三砲戰紀念,提醒我們現在可能是1958年以來,兩岸最接近再度直接交戰的時刻。不僅如此,在各國政界與學界爭論「新冷戰」一詞是否適合描述中美激烈對抗之際,目前的大國爭鬥形勢,也可能是一戰以來,世界最接近1914年前夕的時刻。
第43屆東協(ASEAN)峰會昨(5)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幕,峰會聚焦緬甸危機、南海及區域經濟等議題。對於日益增長的中美競爭,輪值主席國印尼總統佐科威稱,平等是東協所提倡的核心價值,東協不能成為任何國家的「代理人」。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還稱南海議題需透過對話解決。
日本8月24日啟動福島核廢水排放,中國大陸第一時間全面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隔天日本豐洲市場鮪魚價格暴跌24%,日本漁業似乎已感受到衝擊。不過據日媒報導,被稱為水產大國的日本,其實近年來光環已經褪色,不但在國際市場上屢遭中國大陸搶去風頭,國內更傳出瞞報漁獲量、產地造假等不法醜聞。
金磚國家峰會24日閉幕,本次峰會有兩件最值得注目的發展值得後續注意。
金磚國家峰會24日閉幕,本次峰會有兩件最值得注目的發展,值得我們後續注意。
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組成金磚(BRICS)峰會,22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其中俄國總統普丁因戰爭罪被國際刑事法院發布國際通輯令,未親自出席改以透過視訊方式參與。這次峰會的主旨,在如何壯大金磚力量來抗衡西方國家。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將於當地時間8月18日,邀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大衛營舉行峰會。當地時間8月14日,路透援引匿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獨家報導稱,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時將在科技、教育和國防領域推出一系列聯合倡議,特別是啟動新的防禦措施。陸媒關切,屆時美日韓三方是否將發佈涉台海聲明?
看準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以及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優勢,外貿協會為協助台灣企業緊抓解封後印度一線城市新德里、孟買最新商機,「2023年印度貿易訪問團」帶領台灣11家企業代表前進兩站搶市,共邀請到250家印度企業參與洽淡,創造1,820萬美元以上的商機。
大陸「國家安全部」公眾號10日,發布「安平」署名評論文章〈鎵鍺出口管制,為何事關國家安全?〉指出,今年8月起,中國大陸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樣一項正當舉措,卻被個別境外媒體惡意解讀。事實上,此次採取出口管制的目的意義,正如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所述-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之舉。
歐盟緊跟美國腳步,在今年稍早時提出「去風險」戰略,尋求「降低與中國的貿易風險」。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8日報導,儘管歐中緊張關係有所加劇,歐盟從中國的進口卻在持續增長,歐盟想要減少與重要貿易夥伴的經濟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美國智庫近日發布研究成果,稱中共解放軍在海外建海軍基地。大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主任胡波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駁斥,這種看起來有模有樣的研究其實很荒誕不經。但相比美國智庫的其他同類研究,這份報告還不算最荒謬的,至少沒有如其他很多報告那樣,將中國援助的「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都當成中國未來的海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