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和性抗體的搜尋結果,共31筆
亞諾法(4133)因疫情擴大,檢測需求強勁,帶動今年業績應有不錯的成長力道,24日不畏大盤重挫股價直接以高盤開出,終場大漲3.5元、以52元作收,漲幅7.22%,成交量放大至8,498張。以技術面看,該股重新站上五日線,搭配量能增溫,短多有再攻跡象,目前仍是多頭格局,下檔41.4元具支撐。
亞諾法(4133)近兩年努力開發檢驗試劑,冠狀病毒方面,已投入包括三明治套組及快篩,也發展抗體、疫苗,目前開發出很多抗體應用產品;由於疫苗施打率提高,帶動中和性抗體檢測需求,現在快篩產品已經在臨床試驗中,COVID-19 SAM通用型疫苗也在開發中,也進一步開發攝護腺癌SAM疫苗,未來希望能授權給其他疫苗公司向下開發。 由於基本面有利,該股在打底兩個月後,去年12月緩步上攻,30日股價來到43.55元,上漲3.69%,目前技術均線和KD指標都呈多頭排列,預期在成交量能已增溫至2,355張,後市續有可為。
北市南港P3實驗室一名人員疑因工作染疫引起討論,國內目前有18間P3實驗室,專用以執行高危險性傳染病致病原微生物研究,除操作人員須受訓,穿脫裝備也有SOP才能處理危險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國相關治療藥物研究如火如茶的進行,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漢忠率領研究團隊,研發抗體雞尾酒療法,可以減少新冠變異病毒株所產生的抗藥性,且具有良好的中和效果,研究成果近期獲登國際期刊《PLOS病原體》(PLOS Pathogens),相關技術未來可望申請專利。
COVID-19病毒持續變異,中研院研究團隊近日研發出多株有潛力COVID-19治療性抗體,對變異病毒株有良好中和力,且雙抗體聯合使用有更好效果,可助攻抗體雞尾酒療法。
面對疫情持續,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漢忠率領研究團隊,使用抗體雞尾酒療法,用來減少新冠病毒變異病毒株所產生的抗藥性,發現具有良好的中和效果,研究成果近期刊登國際期刊《PLOS病原體》(PLoS Pathogens),相關技術未來可望申請國際專利。
日前,聯亞疫苗申請政府緊急授權(EUA)遭駁回。駁回的理由在於,衛福部在國產疫苗二期臨床實驗後,要求國產疫苗誘發的免疫原性不得低於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做為二家國產疫苗的評估方法,以及取得EUA的標準。8月中旬指揮中心宣布審查結果,聯亞疫苗抗體效價偏低,故駁回其EUA申請。不過,聯亞公司董事長則出面指稱,衛福部採用單一指標,未考慮其他指標。同時,指標提出時點太過接近申請時間,不利聯亞公司準備,希望還有申覆的機會。
聯亞疫苗今(16日)未能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晚間聯亞發布新聞稿表示,食藥署這次審查疏忽T細胞免疫反應及對抗病毒變異株特性,是導致聯亞疫苗無法通過EUA的主因,近日將向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食藥署提出申訴。
衛福部食藥署針對我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之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有意研擬以「免疫橋接」(Immune-Bridging)方式,採用「中和性抗體效價」作為替代性療效指標,以衡量國產疫苗所誘發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結果,是否可與國外已核准EUA的疫苗相當。
破解常見的疫苗迷思!台灣疫苗推動協舉辦媒體工作坊,邀請李秉穎榮譽理事長推廣疫苗正確認知,也呼籲全民落實接種新冠疫苗,邁向群體免疫之目標,使台灣跟上全球解封腳步,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聯亞生技集團27日公布研發的新冠疫苗UB-612二期臨床期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有良好安全性、耐受性,而在免疫原性反應方面,不同組別血清陽轉落在88.57~95.65%,中和抗體效價為102.3。聯亞表示,該結果符合預期,預計6月底前向食藥署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而完整的解盲時間為今年11月中下旬。
國產高端疫苗於日前解盲,當中出現許多專有名詞,讓民眾一頭霧水,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也說「中和抗體效價依然是判斷疫苗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但中和性抗體到底是什麼?中央研究院特地撰文「研編小學堂」分享,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說明。
高端疫苗近日解盲,並擬向衛福部申請緊急授權,對此,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在臉書表示,「魔鬼都在細節裡」,只看施打疫苗之後受試者血液中的「抗體中和效力」是不夠的;施打疫苗之後,身體除了這些抗體以外的免疫反應,還會產生哪些免疫反應來對抗病毒,在目前國產疫苗的二期試驗裡看不到,要看的應該是「人體的整體表現,不只是簡單的中和性抗體的效價」。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超過一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香港未被發現隱性的新冠肺炎患者約有2萬人,加上已確診的1萬多人,染疫者逾3萬人,推算香港99%以上人口須透過接種疫苗方能得到保護。此外,團隊另一項研究指出,111名已接種2劑由大陸及德國研發的復必泰或由大陸研發的科興疫苗的人士均有抗體,反映兩款疫苗均具保護作用。
聯亞生技宣布,UBI/聯亞集團所研發之高精準設計COVID-19新冠疫苗UB-612第二期臨床試驗,已於4月15日完成核心族群(core group)受試者收案。核心族群為申請台灣緊急使用授權(EUA)所需之受試者群族,包含年輕成人和年長族群。
亞諾法宣布,亞諾法COVID-19人類化中和性抗體7F7於假病毒中和性試驗(pseudo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中可有效抵禦英國(B.1.1.7)與南非(B.1.351)變種病毒。當前FDA EUA許可的治療性單株抗體(Eli Lilly與Regeneron)和國際大廠對南非B.1.351變種病毒保護效價不足的事實下,市場迫切需要針對南非B.1.351和巴西P.1變種病毒有效的治療方式。
國外3家已上市新冠疫苗都做完3期試驗,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准許國內2家新冠疫苗廠只要做完第2期就可獲得緊急授權,學者專家質疑「依據在哪」?另據了解,指揮中心打算用「中和抗體效價」當作免疫替代指標,學者專家反問:不做第3期,沒有對照組,要如何計算保護力?何況就算去國外做第3期,但國外都打完疫苗,沒有未感染者給台灣做試驗了,也為時晚矣。
亞諾法(23)日宣布,針對COVID19病毒及其英國 B1.1.7與南非B1.351變種病毒,推出的後疫苗時代假病毒中和性抗體檢測平台,搶攻防疫商機。
高端(6547)19日表示,開發的COVID-19候選疫苗臨床前動物試驗研究成果,已通過同儕審查,刊登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的國際知名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上可望再添生力軍。中央研究院團隊發表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發現一種新抗體EpAb2-6,能阻斷讓癌症惡化的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主持這項研究計畫的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生醫轉譯中心主任吳漢忠博士說,「簡單來講,這項抗體可以抑制EpCAM的訊息傳遞功能,降低癌細胞中PD-L1蛋白表現,進而促成癌細胞死亡,並且活化能毒殺癌細胞的T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