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前財政部長的搜尋結果,共98筆
大陸第14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名單9日出爐,前商務部部長鍾山為新一任主委,副主委則有人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前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等人。值得注意的是,和上一屆副主委共有15人相比,本屆副主委人數大幅精簡至9人。
在正式結束疫情封控後,大陸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卻因數年的經濟停滯而出現危機。據外媒報導,已有2/3地方政府債務已突破大陸中央政府規定的門檻,更有1/3地方政府連償付利息都出現困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已到了危急關頭。
去年美國宣布了一系列半導體相關的出口管制措施,不但是晶片禁止輸陸,就連製造晶片的14奈米以下的光刻機(曝光機)都不能銷售到中國。今年年初美國更進一步與日荷二國達成協議,啟動全面對中出口半導體設備的管制,要想從根本上來阻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因為現階段中國半導體設備與國際先進技術尚有差距。
眾所周知,美國把中國當做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已經在策劃並推動對華新冷戰。在新冷戰裡,中國的位置就是從前冷戰時蘇聯的位置,美國要全方位地向對手施壓。美國施壓的重點就是阻止中國的產業進步和科技進步,因此美國才會發起芯片聯盟等等。中美關係進入到全面競爭階段,美國已經發起了新冷戰——這是當前兩國關係的大背景。
俄羅斯外交部上月底宣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春季到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不置可否。若習近平成行,如俄國外交部所言,可謂「中俄頭等大事」,將牽動中國與美、日及北約(NATO)國家的關係,形成集團對抗之勢,對印太地區產生重大影響。
俄羅斯外交部上月底宣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春季到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不置可否。若習近平成行,如俄國外交部所言,可謂「中俄頭等大事」,將牽動中國與美、日及北約(NATO)國家的關係,形成集團對抗之勢,對印太地區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金控旗下第一金投信率公股投信之先,投入私募股權業務,成立第一金私募股權公司,並於11日舉行揭牌營運典禮。前財長蘇建榮表示,此案誕生代表公股事業正式切入私募股權基金領域,是第一個投入台灣基礎建設的公股基金,符合APEC基礎建設多元融資的倡議,也肯定了台灣基礎建設的穩定性與收益性。
大陸前財政部長樓繼偉25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中表示,整體來看,大陸一般預算赤字需要增加,主要用於增加經常性支出,赤字率也需要提高,2023年可能需要提高到3%以上。
據觀察者網報導,歷經一年多,「中企入股德國漢堡港口」一事終於出現關鍵性進展。據德新社報導,當地時間週三(26日),德國政府最終批准了一項妥協方案,允許中遠海運控股旗下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收購德國漢堡港「福地」(Tollerort)貨櫃碼頭的24.9%股權。
近幾年因為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的經濟運行,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也因為清零政策而急劇放緩,過去一年來的的數據讓許多專家重新思考「中國何時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一些更悲觀的人甚至懷疑「中國是否真的會超過美國」。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稱,有關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的預測,與歷史上對日本和蘇聯的看法大同小異,而那兩個國家都未能成功。薩默斯以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遠比預期為差,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就在6個月或1年前,認為中國經濟會在某個時點超過美國是一種公論,現在沒有人這麼肯定了。」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稱,有關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的預測,與歷史上對日本和蘇聯的看法大同小異,而那兩個國家都未能成功。薩默斯以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遠比預期為差,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就在6個月或1年前,認為中國經濟會在某個時點超過美國是一種公論,現在沒有人這麼肯定了。」
大陸挽救經濟疲態,在內需消費熱情不振、外在環境影響貿易下,投資掛帥成經濟復甦主動能,傳大陸下半年將推出一連串財政政策,包括第三季成立規模人民幣(下同)5千億元的國家基建投資基金,用以支持基礎建設。
據大陸財政部網站今(6)日消息,經大陸國務院批准,2022年大陸財政部將在香港發行230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債。
外媒披露,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和財政部等大陸監管機構,日前與大陸及海外銀行召開緊急會議,商討一旦美國在爆發地區衝突時向北京實施與對俄制裁力度相當的措施,應如何保護大陸的海外資產。外界認為,誘發類似制裁的可能要素之一就是兩岸發生軍事衝突。
美國聯準會擬加大縮表和升息的力度,引爆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大陸前財政部長朱光耀24日表示,中國目前面對的最大壓力就是美國聯準會速度與力度空前的貨幣政策調整,他強調需高度警惕外資從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撤出。另外,香港財政部長陳茂波也憂心,美元快速走升下,將讓資金撤離港元市場。
中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和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近期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舉行一場閉門對談。他們均認為中美需要頂住「脫鉤」壓力,加強對話合作,也一致認為,當前全球最大的挑戰是通貨膨脹。
中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和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上舉行的一場閉門對談內容今(11日)對外公開。他們均認為,面對重重挑戰,中美需要頂住「脫鉤」壓力,加強對話合作。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0日閉幕,會議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還提到必須看到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然而,大陸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11日出席「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時卻表示,所謂上述三重壓力根本就在中國的統計資料中看不到,能看到的統計資料都顯示情況「非常好」,單向的資料很難反映經濟出現的負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