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古代文化的搜尋結果,共131筆
常有人說「文化使人了解,政治讓人分裂」,這種說法儘管有著過度全稱的語氣,但一定程度也還指涉了這兩種事物的本質。談政治,離不開權力的競逐與分配,容易有我無人,加深裂痕;而文化是心靈之事,它讓人能透過表層的不同,深入內在的肌理,以此而能相互諒解、相互了解,乃至相互欣賞。
常有人說「文化使人了解,政治讓人分裂」,這種說法儘管有著過度全稱的語氣,但一定程度也還指涉了這兩種事物的本質。談政治,離不開權力的競逐與分配,容易有我無人,加深裂痕;而文化是心靈之事,它讓人能透過表層的不同,深入內在的肌理,以此而能相互諒解、相互了解,乃至相互欣賞。
北京冬奧開幕式昨晚在北京鳥巢登場,其中相關表演項目與吸睛的煙火秀成為各界關注焦點。總導演張藝謀表示,開幕式聚焦體現中國的現代和未來,每一分鐘都在書寫中國文化,許多核心環節都是前所未有,特別是點火儀式更是值得期待。而這次冬奧也大走「減碳風」,煙火設計師蔡國強就透露,這次煙火的燃放總量不到2008年奧運會的10%。
葛劍雄是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中國歷史、人口史、移民史研究資深專家。2020年擔任線上競技遊戲「王者榮耀 」學術顧問。
正當安樂公主鬱悶之際,韋皇后開始大張旗鼓地發展勢力,安樂公主一下子又興奮起來了。為什麼呢?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如果韋皇后真的能當皇帝,安樂公主當皇太女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中宗當皇帝,根據中國古代的政治傳統和文化傳統,必定會選擇兒子當自己的接班人,那麼女兒安樂公主無論怎樣得寵,都很難突破這樣一個傳統。但是如果韋皇后當皇帝的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初到台灣,只是訝異於南方風物與北地風光之不同。自古以來,北地文化發展不及於南方禮樂繁昌已是公論。從細微處更可窺見台灣文化保留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溫情與敬意,略舉幾例。
兩岸博物館文創專家雲相聚探討博物館IP授權開發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台灣;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台灣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與大陸的教育和科舉制度完全一致,之後陸續有台灣士子度海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在1890年前後,為方便台灣省舉人來京趕考,由當年台灣官員和在京台灣鄉紳出資購建台灣會館,台灣會館自此開始發揮台灣鄉親聯誼交往作用。
民意代表高閔琳及王浩宇等人指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甚至說他是「楚獨」份子,對此,學者表示,古代的「國」,都是在一個朝廷之下,跟現代「國家」的觀念完全不同,而且當時也沒有楚獨之類的說法,那些民意代表對歷史認識不深、又亂扯,實在不值一駁。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蔡倫造紙」,對人類文化還有世界文明的進步有傑出的貢獻,蔡倫千年來受後人推崇,美國天文及物理學家麥可哈特(Michael H. Hart),1978出版的《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一書中,蔡倫排名第7;《時代雜誌》公布「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榜上也有名,如此偉大的發明家,人品卻備受爭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時期,並不妨礙人們開啟「文化之旅」。據統計,北京地區共有100餘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文博機構面向公眾推出線上展覽。觀眾可通過各文博單位門戶網站、手機APP、公眾號等多種管道觀展。
剛剛結束的中秋節假期再次見證了大陸旺盛的消費熱情,「逛吃逛吃」、「賞月夜遊」等無不折射出大陸消費升級大勢正在加速。
一千三百年前,王摩詰在渭城留下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2019年一群背景各異的年輕人踏上了陽關,尋找著中國古代長城的遺跡,追尋共同的文化傳統。
編者按今日適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旺報》兩岸史話版,特自今日起陸續刊載各出版社推出與五四運動相關之文章。唐德剛教授所著《五四新文化》,在其二○二○年百歲誕辰前付梓,別具深意。唐先生認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是由現代化轉型運動的各個階段組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其中的一大洪峰巨浪,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五四與歷來由政治活動家所推動的其他歷史階段有所不同,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到如今還一直是我們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他以秉筆直書的立場,史家和行家的角度,深刻精闢的見解,亦莊亦諧、通俗易懂的絕妙文筆,概論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一代宗師胡適定位,檢討新文學的發展和困境。讓我們倒帶至「五四」現場,從容回首「五四」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