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地方政府的搜尋結果,共577筆
滙豐將今年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由5.3%下調至4.9%,稍低於市場預期,並將明年增長預測由4.9%下調至4.6%。
大陸為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擬邀集國有企業籌備相關基金。目前已有20多家央企、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社會資本表達出資意願,預計規模將達人民幣(下同)千億元,將於今年內完成籌設並啟動經營。
隨著中國逐步轉型至更高品質的總體成長,在經濟上亦正摒棄過去依靠增加債務,來投資於房地產和基礎設施,以刺激短期增長的老套路。然而,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近年積累了相當程度的債務,與其他實體之間的相互關係錯綜複雜,如果陷入財務困境,可能會對其經濟產生廣泛的影響。
當前中國經濟欲振乏力,經濟學家將其與1990年代後陷入經濟停滯的日本相比,認為兩國情況幾乎如出一轍。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中國許多方面甚至比當時的日本更棘手,包括更高的公共債務水準、更糟的人口結構、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及對民營經濟的整頓。
近日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全都熄火:內需疲軟、投資乏力、進出口下降。在消費方面,官方GDP數據中,消費成為主要拖累因素。作為家庭消費的主要指標-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增2.5%,較6月的年增率3.1%再走低,並創今年以來增幅新低。受去年疫情封控的低基數影響,累計1至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僅7.3%。
疲軟的中國經濟促使一些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尋求非常規收入來源。一些地方政府的執法人員已逐漸成為當地政府收入的一大來源,這種被稱為「逐利執法」正無所不用其極地從民營企業與民眾手中搶走可能用來救命的錢,用來彌補地方政府龐大的財政缺口。
歐盟執委會在周三對中國電動車(EV)啟動一項調查,以決定是否要祭出懲罰性關稅,保護歐洲汽車製造商免於受到中國廉價EV進口的影響。執委會說,這些廉價EV是接受了國家的補貼。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表現持續疲軟,今年7月投資、消費、進口三駕馬車首次同時下滑,出乎外界預期。對此,中國問題專家直指,中國經濟困局的外溢效應已經顯現,將進一步加劇中國國內的緊張態勢,而北京為轉嫁危機,或在台灣、南海等問題上主動出擊,恐加劇地區形勢的緊張和全球地緣政治的風險。
外媒8日報導,在20國集團(G20)峰會籌備過程中,中國企圖將晶片與氣候議題掛鉤,提出取得先進半導體管道的問題,此外,傳出中國當局對iPhone禁令已擴大到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就連Apple Watch和AirPods無線耳機也被列入禁用範圍,在在凸顯出北京對美國限制晶片輸華的不滿,蘋果也成為中美博弈間最舉足輕重的棋子。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報導,中國大陸下令中央政府機關人員不得在公務層面使用蘋果(Apple)手機,也不得攜入辦公室。此事導致蘋果股價6日、7日下跌6.4%,市值蒸發1900億美元。日媒《日經亞洲周刊》周五(8日)報導,據悉這項禁令已擴及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總計影響至少5633萬人。
被視為北京中央智囊,甚至有「國師」之稱的鄭永年日前指出,中美在亞洲的競爭愈發激烈,分權制度與單邊開放是中國推動東南亞國協共同發展、深化經濟合作,在東南亞制衡美國的關鍵。
彭博社報導,中國經濟前景沒有出現改善跡象,受訪經濟學家普遍下修對該國的經濟增長、價格與貿易預測,並預期人行可能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在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經濟看起來勢不可擋,推動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超級大國。但中國現在正受到一系列危機困擾,包括房地產危機與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年輕人正受到創紀錄失業率的困擾。而在經濟壞消息接踵而來之際,一個新的危機正在出現:信心危機。
在歷經美國的幾年打壓和新冠疫情的3年封城,中國的經濟發展在經歷了40年的驚人增長後正陷入困境,大家都在看專制掌權的共產黨如何能夠脫離困境,全球的投資者和國際領導人也都感到緊張,畢竟巨人打噴嚏,難免殃及無辜。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在他的專欄中指出,中國正面臨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困局,但是它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雖然兩者都是因為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引起,但中國的債務是欠自己人,因此只是內部危機,其房地產泡沫破裂對其他國家總體影響很小。
今年7月,中國進出口和社會融資數據出現衰退下滑,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再次泛起。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曲強今天(21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這些聲音宣稱中國政府未能進行大規模金融刺激,中國已成拖累和威脅當前全球經濟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國產業鏈將加速外遷,中國面臨老齡化挑戰。曲強駁斥,這些聲音明顯存在短視與偏見,也很不專業,實際上,對經濟精準施策,中國找準了方向。
在全球面臨通膨與經濟衰退危機之際,國際上許多投資者都執著地期待中國採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以提振萎靡的經濟。不外媒引述許多長期觀察中國的人士分析稱,這些投資者很可能要失望了。
近日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全都熄火:內需疲軟、投資乏力、進出口下降。消費方面,官方GDP數據中,消費成為主要拖累因素。做為家庭消費的主要指標的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增2.5%,較6月的年增率3.1%再走低,並創今年以來增幅新低。受去年疫情封控的低基數影響,累計1至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僅7.3%。
中國碧桂園、中植系爆雷,外界憂釀「中國版雷曼風暴」。合庫金控董事長董瑞斌今天分析,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更嚴重,但並非無解,因為中國持有美國公債8000多億美元、外匯存底3兆多美元,可以這些家底為基礎解決問題,只是仍會「痛」。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70個大中城市7月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路透社測算指出,這些城市新房價格由上月的持平,轉為年跌0.1%、月跌0.2%,其中按月計算是今年來首次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