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歷史上的搜尋結果,共360筆
美國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認為,中美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在過去幾個月中顯著下降,但兩國的科技競爭將長期存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者將不得不在兩國之間選邊站。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在今年國慶日期間拍攝關於中華民國的影片,其中一段內容,他採訪台灣啦啦隊詢問「台灣獨立了嗎?」啦啦隊員竟然回答「國父革命成功之後獨立出台灣」,讓黃明志當場傻眼。這是去中國化教改過頭之後的扭曲現象,台灣年輕人對自己國家怎麼誕生的都不知道了。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在今年國慶日期間拍攝關於中華民國的影片,其中一段內容,他採訪台灣啦啦隊詢問「台灣獨立了嗎?」啦啦隊員竟然回答「國父革命成功之後獨立出台灣」,讓黃明志當場傻眼。這是去中國化教改過頭之後的扭曲現象,台灣年輕人對自己國家怎麼誕生的都不知道了。
行政院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專案小組成員呂昱、黃舒楣、葉虹靈近日投書媒體,直指總統參選人皆未提出轉型正義政策,批評領導者缺乏政治意志與能力,才使轉型停滯。真是這樣嗎?難道,只會拆中正紀念堂就是轉型正義?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是最靠內陸的一個王國,以興修水利,發展農工充實國力,而力壓群雄,統一中國。秦始皇主要以強大的陸軍稱雄天下,但統一中國以後,他注意的焦點,卻轉移到海上。由他統一後5次出巡,僅笫一次巡隴西,今甘肅省西部外,其餘4次都巡遊海上,可以證明其注意重點的轉變。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備戰2024總統大選,4日展開訪日行程,他在僑宴提及,自己被罵說,每次都講話失言,只有跟中國講話從來沒有失言過,「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把它當一回事」,他認為,互信基礎才有辦法做事,「你有你的堅持,我有的堅持,但是大家只要講好就不准改」,絕對不耍小手段,不管怎樣只要講好一定照那樣做。
許倬雲教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著名歷史學家,也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授。他推出的新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意在釐清一般中國人對於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從古代延續到今天,這些觀念也影響著中國人安身立命,處世做人的日常生活和原則。
全球期待中美兩國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帶動全球經濟復甦,但美國正面臨債務違約隱憂,中國年度經濟成長也放緩至3%,且人口自1961年來首次下降。中國經濟學家金刻羽撰文分析,上述這兩個數字揭示中國面臨的嚴峻長期挑戰,即中國未能充分僱用其最年輕、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
明清史權威徐泓近日受邀到政大演講,他演講開始便以中國史研究為例,強調文史不分家的學術傳統應持續保持與發揚,且學者在從事研究時,更該具備溫情和敬意,「不能認為那是他國的歷史,事不關己,這種缺乏認同的研究會宛如失根般失去活力。」
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是座上客。艾利森在會上論當今大國應該如何管控分歧時,談到了中國歷史上1000多年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簽定的和平協議,對歷史影響深遠。
曾經的京華城廣場上矗立一座金屬浮雕,上面鐫刻著與我相知相惜的前輩柏楊兄撰寫的文章〈雙龍巨珠〉,內容提到:「這顆巨珠不只是台北市的地標,更是威京小沈的生命座標。標誌著每次顛仆,都能誠實面對的人格特質。」雖然哲人已遠,但柏楊前輩一直是我多年來的私淑對象。
近日來,國民黨掀起了「世代交替」的風波,許多新生代的市議員紛紛表態要參選區域立委。相對地,資深立委也感到威脅,雙方透過媒體放話、唇槍舌劍,成為了國民黨2024的隱憂,媒體人黃創夏形容這是「小雞搞死母雞」,生動的描述頗為貼切。
隨著台灣因半導體科技與美中戰略競爭擴大導致國際能見度暴升,國際上對台灣的關注度前所未見。一些有過與中國接觸經驗的西方人士直到這幾年才體會到,原來還有一個體量較小、中華文化蘊藏卻更加豐富的台灣。曾擔任駐北京記者的亞當.布魯克斯(Adam Brookes)有感於西方世界對台灣承載中華文化份量所知有限,特地循著他所瞭解的北京故宮歷史追索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希望透過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讓西方更加瞭解中國在二次大戰的角色與經歷,並反映出那個與世界密切往來、對國際敞開心胸的中國。
編者按:蔣萬安去年底高票當選台北市長,雖然跟他的父祖輩相比,蔣萬安政治權力不是最大,卻是一票票選出的首都市長。蔣萬安的當選不僅剝掉某些人口中的蔣家獨裁外衣,更是蔣家本土化的重要一步。蔣介石讓中國有了台灣元素,他的曾孫則讓台灣保留中國土壤,肯定有許多台灣人深不以為然,但這就是活生生的政治現實。這本書在此刻出版,正好提供大家一個檢視與反省的觀點,無論你同意或不同意。
自古以來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就密不可分,兩者都需要信仰,也都牽涉重大的利益。在佛教盛行的亞洲,佛骨舍利雖說具有歷史的價值,也是宗教的重要象徵,但這些年兩岸經濟逐漸發達後,佛骨舍利反而成為政治與商業化炒作的標的,其間真假難以辨別,只宜當歷史文物看待, 涉入太深有害無益。
2022年,全美已有伊利諾伊州、新澤西州、加州等7個州要求K-12(幼兒園最後一年至12年級)教學中必須涵蓋亞裔文化的相關內容。在此之前,美國中小學歷史和社會學課程指導大綱標準中,已列出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點,但其準確性和全面程度不盡人意,導致學生對中國的認知可能出現偏差。
面對2024大選,12月20日《中國時報》社論〈中華民國需要堂堂正正的論述〉,提出了這個論述所需的基本內涵以及所要達到目的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