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中國現代小說史的搜尋結果,共09

  • 麥城風雪愁煞人 悼念劉紹銘教授

    麥城風雪愁煞人 悼念劉紹銘教授

     年曆甫翻新頁,民國一一二年元旦的連假剛結束,寒流仍籠罩在台灣的上空,惱人的風雨也不曾間斷。我幾乎足不出戶,每天待在家裡閱報看閒書,對紛擾的世事一向冷眼旁觀,無動於衷,內心還算平靜。

  • 劉紹銘失學不失志 終成知名翻譯家

    劉紹銘失學不失志 終成知名翻譯家

     香港作家、翻譯家、嶺南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劉紹銘以翻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名作《一九八四》、《動物農莊》聞名,據多家陸媒、港媒報導,劉紹銘於1月4日逝世,享壽89歲。

  • 書摘精選》《品花寶鑑》裡的《紅樓夢》

    書摘精選》《品花寶鑑》裡的《紅樓夢》

    陳森的《品花寶鑑》寫於十九世紀中期,它的主角叫梅子玉,然而,不僅僅是他的名字源自賈寶玉。《紅樓夢》最重要的遺產是它的性別和情感意識形態,《品花寶鑑》繼承了這一點,但是沒有《紅樓夢》裡情感失敗的悲劇色彩。儘管《品花寶鑑》在很多地方借鑑《紅樓夢》,但它抹平了《紅樓夢》裡令人棘手的棱角。總體而言,梅子玉是比賈寶玉更為傳統的人物,他更接近於才子佳人愛情故事裡的「年輕才子」,《品花寶鑑》整部小說也比《紅樓夢》更符合此類小說傳統。與賈寶玉非傳統的性格和教養形成鮮明對比,梅子玉是一位非常得體的年輕人,他是儒家孝子的典範,絕不會違背家庭的期待。梅子玉的教育歷程和仕途無可挑剔,他甚至從未想過要違拗它們。對梅子玉來說,亂交和性放縱是禁忌。賈寶玉被允許與正值青春期的姊妹們一起在大觀園裡玩耍,還為他安排貼身女侍,以滿足他的性好奇,但是梅子玉的母親不允許「僕婦三十歲以下,丫鬟十五歲以上者」來服侍他。梅子玉在各個方面都比賈寶玉更加溫順,他具有女性化的男性氣質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情。在這兩部小說裡,故事的核心是尋找感情知己,兩部小說都以美化懷舊和愁思為特徵;用馬克夢的話來說,陳森大量繼承了曹雪芹的「崇高愛情」觀念。可以說,將慾望的肉體性進行昇華,《紅樓夢》裡已經存在這種傾向(除了原稿的各章回之外),而《品花寶鑑》進一步激進化了這種傾向,它強調貞操和「潔淨」,甚至到達了這樣的程度,即愛和性往往處於對立的位置。這種激進化最極端的例子是小說的主人公梅子玉,他對感官享樂的譴責既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例如,小說裡有個情節發生於元宵節期間,當時有位婦女直盯著梅子玉看,這令他臉紅難堪,尷尬地低下了頭。這個場景顯然為了使他與豔情文學中傳統的風流浪子形成鮮明的對照,後者通常在元宵節期間尋覓性感的女人,策劃引誘她(這裡卻產生了顛倒的相互關係,是婦人發現了他,並向他獻殷勤)。稍後還有一個類似的場景,這次涉及的是少年,當時梅子玉和假「琴言」在聚會上相遇,他出乎意料地對這位嫵媚的演員一見鍾情。梅子玉一直焦慮地等待著這次會面,現在他們同坐在一把長椅上,而「琴言」如此專注地看著他,他又一次羞怯地垂下了頭。對性誘惑的直白暗示使梅子玉感到臉紅;難怪他因為「冰冷的心」被杜琴言迷戀,他超然的姿態令人聯想起《紅樓夢》裡的林黛玉。甚至在遇見他之前,當朋友將這位琴官描述為「把塊水晶放在他心裡,又硬又冷」的時候,杜琴言很高興。對於與梅子玉同聲相求的有情人而言,這樣一種冰冷的憂鬱是無法抗拒的,對他們來說,任何涉及感情的東西都會感到心慌意亂——在這裡,貞潔與性恐懼交織在一起。

  • 荒野的吶喊

    荒野的吶喊

     如果夏公讀張愛玲和錢鍾書有「石破天驚」的發現,那是因為他「離經叛道」。「新批評」學者苦讀細品見山不是山,往往能在字裡行間的細微處察看到茫茫宇宙的玄機。

  • 中國文評第一人 夏志清92歲辭世

    中國文評第一人 夏志清92歲辭世

     被譽為「中國文評第一人」的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於美國時間12月29日病逝紐約,享年92歲。夏志清1961年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開啟西方研究現代中國文學的先河,又以《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奠定古典小說研究的風潮,引領西方學界,在兩岸影響深遠。

  • 啟蒙當代文學 夏志清倡新風潮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病逝紐約。他不僅是當代啟蒙大師,更是多位作家的伯樂,並將美國的文學評論帶入台灣,全方面地影響台灣文壇。

  • 張愛玲幕後功臣 靠夏志清推崇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病逝紐約,當年如果不是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推崇張愛玲的成就,張愛玲不會有如此精彩的國際聲譽。

  • 知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病逝

    知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於美國時間29日病逝,享年93歲。夏志清1921年生於上海,曾任教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新文學的傳統》等中英文著作,地位尊崇。

  • 出書道真相…只見焦慮、狼狽

     夏志清編撰《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外,近年張愛玲的自傳小說、書信不斷出土。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出版《張愛玲私語錄》收錄他的父母宋淇、鄺文美筆記中抄寫下的張愛玲語錄,以及三人書信選錄。在美任教的學者莊信正出版《張愛玲來信箋註》,記錄張愛玲與他在美卅多年的通信。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