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艦隊的搜尋結果,共485筆
面對中國在台灣海峽與南海的軍事行動日益挑釁,美國海軍艦隊司令柯德爾說,嚇阻很重要,美軍目標是確保開放自由的印太區域,並確保海上公共資源不受干擾。
就在緬甸內戰可能擴大之際,日前11月24日中國大陸有258輛滿載貨物車隊,遭到襲擊導致約120輛毀損,引發中緬與國際高度關注。中國大陸於次(25)日展開4天臨近緬甸邊境進行南部戰區陸軍實戰化演習,引發西方媒體高度關注中方可能介入緬甸內戰與支持親中果敢同盟軍之熱議。
美媒最近引述專家分析認為,美國潛艇全面碾壓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甚至會影響美國應對台海衝突的計畫。美國軍事專家對此表示,美國潛艇的絕對優勢或已結束,但中國潛艇部隊的總體品質和人員水準仍落後於美國。在潛在的台海衝突中,美國及其盟友的聯合水下戰力在2030年代仍持續領先中國,而為保持領先,美國必須大量投入潛艇工業、人員訓練與技術開發。
民進黨左營楠梓區立委候選人李柏毅今天上午於左營活動中心外,發起「護國海鯤號首發啟動記者會」,與總幹事潘孟安、立委候選人黃捷、市議員黃文志及李雅慧,共同高呼「守護台灣、護國有我」,以表達對國防自主的支持。
幾十年來美國都不太擔心中國潛艇的威脅,因為它們噪音大,易於追蹤。相對的,中國軍方卻很難探測到美國的超靜音潛艇,如今這個情勢已經改觀。中國在潛艇技術和海底探測能力方面取得進步,正在縮小中美兩國軍隊之間的一項主要差距,這對美國應對潛在台海衝突而制訂的軍事計畫產生重大影響。
剛過去的10月底罕見地在太平洋上出現3支航母戰鬥群與1支由6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這數十艘軍艦分別屬於美國與中國,使得亞太地區顯得熱鬧非凡。雖然雙方在太平洋上行軍佈陣並未發生磨擦或近距離遭遇,卻是自俄烏戰爭以來加上中東爆發以哈戰爭後美中雙方最大規模的軍力展示行動,其中可以窺見美中雙方在亞太情勢一旦升高後的基礎布局,尤其是中共首次展示陸基航空隊與其航母聯合作戰的能力。
美國海軍雄心勃勃,計畫打造12艘武裝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哥倫比亞級(Columbia-class)潛艦,但如今可能會因超支2000萬美元(近6.5億台幣)——約佔預計成本的20%,而遭遇瓶頸。
像法顯所乘海船的迷航,各國各地我想絕不是第一次,而可能是很多次。其結果要不流落外地謀生,或不幸遇難,能幸運返回故土者也有,但有像法顯其人而作出記錄者,就少有了。所以一千多年以後,還有那麼多人會關心他,究竟迷到哪裡去了。本文不贊同章太炎先生《法顯發見西半球說》,因法顯是和同200多華洋客商們,不幸迷航到了西半球,帶頭人是船主和舟師,要說發現,實輪不到法顯。但法顯所乘海船迷航的故事,有幾點值得注意者:
不少評論者指出,2023年10月17日是二戰結束以來維續迄今的世界舊秩序崩解的一刻。那一天,巴勒斯坦迦薩一教會醫院被「某一方」炸爛,造成數百平民包括兒童死亡。世界原有之秩序是建立在:一、道德;二、國際法;三、一個世界領導者之威信與領導力的基礎之上的,而這三者,就隨著那一天的醫院濫炸同告灰飛煙滅。
不少評論者指出,2023年10月17日是二戰結束以來維續迄今的世界舊秩序崩解的一刻。那一天,巴勒斯坦迦薩一教會醫院被「某一方」炸爛,造成數百平民包括兒童死亡。世界原有之秩序是建立在:一、道德;二、國際法;三、一個世界領導者之威信與領導力的基礎之上的,而這三者,就隨著那一天的醫院濫炸同告灰飛煙滅。
台灣首艘自製潛艦「海鯤號」,28日將由總統蔡英文親自主持下水儀式並命名。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表示,該潛艦預計明年4月1日前完成後進行出海測試,明年底前交給海軍。希望2025年能完成3艘國造潛艦,2027年達到4艘,未來的部署重點在遏阻中國包圍台灣。
美國海軍2艘無人水面艦艇 (USV) 週一(9月18日)抵達駐日美軍第7艦隊所在的橫須賀基地。這是美國海軍無人水面艦艇第一次跨越太平洋航行,也是第一次部署在駐日美軍基地,這一舉動被認為為未來可能與中國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
隨中國海軍軍力崛起,加上新技術正快速重塑海上戰爭,美國海軍全面針對極機密的水下偵察網絡展開195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改革,反觀中國也有類似計畫。
中方新造軍艦頻頻下水,外界以下餃子來形容,而在網上瘋傳的美國海軍情報顯示,中國造艦產能比美國強了232倍。
最近日本將處理過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往大海排放,引起國內外一些反對聲音,其中態度最激烈、動員力度最大的莫過於中國。中國激烈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主要是在地緣政治上抵制美日韓小北約,但是要挑動反日情緒也得有一定的社會環境與政治條件,碰巧的是,日本是中國大陸多年來鼓動政治激情的最佳練拳沙包,這次拿日本核廢水排放議題來報復日本與美韓首腦的大衛營協議,可說是最佳的「隔山打牛」招式。
中國在1949年建國之初,雖然國力不逮,經濟脆弱,卻有大國的硬度,1950年抗美援朝,把美國及聯合國軍打退到38度線。1962年中印戰爭全勝,維護了中印邊疆50年的穩定。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珍寶島回歸中國領土。1979年懲越戰爭,終止了兩國的邊境衝突,以及越南擴張的野心。顯示了大國的硬度,換來外力不敢輕侮的安全環境。但是在中國經濟飛躍發展,國力強大之後,卻處處顧全觀瞻,以致問題拖延,益發複雜,後來處理更加困難,代價更高。
中國在1949年建國之初,雖然國力不逮,經濟脆弱,卻有大國的硬度,1950年抗美援朝,把美國及聯合國軍打退到38度線。1962年中印戰爭全勝,維護了中印邊疆50年的穩定。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珍寶島回歸中國領土。1979年懲越戰爭,終止了兩國的邊境衝突,以及越南擴張的野心。顯示了大國的硬度,換來外力不敢輕侮的安全環境。但是在中國經濟飛躍發展,國力強大之後,卻喪失了大國該有的硬度,處處顧全觀瞻,擔心經濟,害怕風險,不敢即時解決面臨的問題,以致問題拖延,益發複雜,後來處理更加困難,代價更高。試就近幾年受矚目事件或情勢的發展為例,提出觀察、隱憂和建言。
中國與俄羅斯因美中關係的惡化而逐步拉近,又因俄烏戰爭而進一步加強。但在65年前,卻因八二三砲戰而漸行漸遠。美國中國專家懷丁(Allen Suess Whiting)曾指出,1958年八二三砲戰大陸對金門的砲擊打亂了蘇聯當時的外交安排,激怒了赫魯雪夫,造成日後中蘇關係的破裂。
編者按:明天是823砲戰65周年紀念。金門當年飽受對岸數十萬砲彈洗禮,戰事進展世界關注,美國擔心捲入中國內戰,加上金馬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協防範圍,對如何助台態度謹慎。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金馬議題甚至成為甘迺迪、尼克森交鋒重點。老蔣總統堅持固守,毛澤東宣布單打雙不打,823砲戰成為全球持續最久的戰事,一直到1979年1月1日北京與華盛頓關係正常化才真正停火。《翻爆》特別選摘本報記者林博文的三篇報導,提供讀者更寬廣的思考縱深。
韓國自行研製的新一代戰機KF-21獵鷹首飛成功後,為韓國空軍創造了多項紀錄,讓許多韓國民眾極感振奮。據陸媒報導,韓國人為這款新戰感到驕傲之餘,為它製作了想像中的空戰視頻,竟安排KF-21戰機單槍匹馬團滅整支中國 雙航母艦隊的情節,同時擊沉中國神盾艦和摧毀航空母艦。此舉讓中國媒體嘲諷韓軍以宇宙第一強國自詡,吹噓的能耐簡直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