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的搜尋結果,共173,195筆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11月訪問東南亞,可能藉由這場近三年來首次國際行程,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峰會。台海緊張情勢升級之際,美國與中國官員仍持續討論,安排拜登與習近平兩人面對面會晤,是否能化解台海危機,全球都高度關注。
大陸《環球時報》17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美東時間16日簽署《通膨削減法案》成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該法案生效後,將投入4300億美元用於氣候、清潔能源以及醫療保健領域,同時致力於在未來10年內創造約74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同時,也被外界解讀為美國試圖「限制中國」的又一個舉措——有分析稱,該法案提出的電動汽車補貼規定等意圖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造訪台灣後,北京當局隨即以圍島方式進行軍演,並以種種名義禁止部分台灣產品進口,但一直以來中國對台灣實施的貿易禁令都未曾涉及電子產品,CNBC報導,這別無他故,只因在半導體方面,中國需要台灣,更甚於台灣需要中國。
中國股市築底反彈,帶動大中華基金繳出漂亮成績。境內37檔大中華股票型基金,近3月報酬率皆為正數。其中,績效前9名的基金,近3月報酬率皆在一成以上。排名第一的統一大龍騰中國基金,近3月報酬率更是超過15%,近一月報酬率也有近5%。
中國大陸15日公布七月份零售銷售數字放緩,同日中國人行調降中期借貸便利(MLF,俗稱麻辣粉)以及逆回購操作利率,市場預估人行將於20日調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降息預估與零售數字一好一壞抵銷,當日股市持平。展望後市,中信投信認為市場資金仍充沛,加上政策面刺激消費,對股市仍較為有利,建議可逢低分批布局以中國電商為主的ETF。
裴洛西訪台,中國大陸餘怒未消。中國駐美大使秦剛美東時間8月16日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再度指責,裴洛西訪台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挑釁和鬧劇,並且警告美國,「我們目前正在處理裴洛西訪台帶來的嚴重後果」。對於美國指責中方在台海軍演是反應過度,秦剛反批:「美方不應感到意外。如果我們想找藉口,為何作出最大努力、窮盡一切可能予以阻止?」
能源不穩,中國四川率先實施「讓電予民」政策,15日起限電六天,產能集中台灣的面板三虎、缺電概念股等成為盤面焦點,法人認為通膨令全球經濟難以軟著陸,庫存壓力也導致投資人對於科技類股較無信心,造成電子族群行情不易延續。
美國財政部當地時間16日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中國連續第七個月減持美債,6月減持130億美元,總持倉規模下降至9,678億美元,持有量創12年新低,仍為美國海外第二大債主。2022年以來,中國已減持逾千億美元美債。
美國加州艾默利市Good to Eat Dumplings餃子館,主廚董女士(Tony Tung)製作的台灣餃子,包括長而均勻、餡料豐富的鍋貼。
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湯瑪斯16日表示,中國近日發射飛彈飛越台灣上空,是「不可接受」和「不負責任」的行為。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與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也通電話,譴責中國在圍台軍演時發射飛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EEZ)水域,並重申加強美日同盟的決心。
最近有幾則關於國際貿易和國際貨幣的消息:
目前正值宜蘭三星上將梨產季,據傳因兩岸關係交惡,使得三星上將梨嫁接使用的梨穗無法從大陸輸來台灣,農委會今(17)日回應,中國大陸並未禁止黃金梨穗輸出台灣,且來自中國大陸的黃金梨穗僅占總需求量2%,其餘大多從日本進口。
中國大陸在我周邊海域軍演,也封鎖空域及航道,最嚴重的是,台灣毫無主動權,解除封鎖與否的主動權在中共手中。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蔡壁如召開記者會並邀請部會代表說明軍演期間的應變措施,也呼籲政府要居安思危、減少海空衝擊,避免時不時被中國大陸「懲罰」。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政府發動大規模軍演,引發台海緊張情勢升溫,北京同時也限制部份台灣產品進口,美國財經媒體引述經濟學家說法指出,大陸這些制裁實際對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影響不到1%,並分析大陸在貿易報復上頗為節制,關鍵在於大陸依賴台灣的尖端技術,不太可能禁止台灣製造的晶片。
市調機構BNEF最新報告指出,由於能源價格上漲,2022年上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年增11%,增至2,260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期紀錄,其中中國大陸占43%。市場分析,中國大陸在全球再生能源供應鏈關鍵環節上,日益接近主導地位,也引發全球新一波競爭。
台海在8月上旬成為了國際焦點,先是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率領多位議員代表團到訪台灣,而後中國大陸在「硬的一手」祭出了接連數天急風驟雨式的軍演進行反制與威懾,顯示共軍過去間歇式的「繞台」與「擾台」已經進階到了常態化的「圍台」和「鎖台」,軍演反制更甚於以往。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在日前宣布祭出4大出口管制措施,其中以用來開發3奈米以下的EDA軟體禁令最受關注,恐將衝擊大陸半導體業在先進製程的發展。美國不斷加強對半導體設備的出口限制,但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幾乎全數放行科技出口至大陸,一些半導體關鍵製造工具的出口甚至大幅增加。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在白宮簽署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將為美國半導體生產挹注52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其中有項「10年條款」,即獲得補貼的業者,10年內將不得於大陸或其他不友善國家建廠。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引述美國智庫專家說法指出,半導體大廠包括台積電、三星等被迫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北京政府即使對此感到不滿,但目前仍無法做出有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