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型集團的搜尋結果,共12筆
CRIF 21日發布2023年版250中型集團研究調查,2021年各集團的營收總額、稅後純益總額及純益率寫下歷史新高,整體營運表現呈現大躍進,新進榜中型集團有26個,就資產淨額、營收淨額排名TOP 5集團為長虹建設、鄉林、欣彰天然氣、海悅國際、皇普建設、宏遠證券。
CRIF中華徵信所22日表示,最新2022年版台灣中型集團研究調查發現,250家中型企業稅後純益總額卻由2019年的755.44億元,大幅上升到2020的942.92億元,創下中型集團15年來新高,成長幅度則達到24.82%,是中型集團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獲利成長率;此外,整體中型集團的純益率(獲利率)亦同步創下6.94%的新高。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發布的2022年版台灣中型集團研究調查顯示,受到2020年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250中型集團整體表現呈現「三進三退」的營運分岐波動,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這也是中型集團轉型過渡期的訊號。CRIF中華徵信所提醒,全球產業供應鏈要求供應商大型化的壓力,是近五年來中型集團成長所面臨的最大壓力,由2020年中型集團對中國大陸以及對東協地區的營運,無論從投資家數、營收總額、資產總額都呈現兩位數的衰退即可看出、因此雖然中型集團開始轉型升級工程,使得獲利成長,但就長期營運面觀察,最終還是要回到擴張全球市占率,以營收成長來帶動獲利增長。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發佈的2022年版台灣中型集團研究調查顯示,受到2020年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250中型集團整體表現呈現「三進三退」的營運分岐波動,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這也是中型集團轉型過渡期的訊號。
CRIF中華徵信所7日公布台灣中型集團的經營財務分析,總數250個、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均在台幣20~50億元的中型集團,及至2019年的近五年來,呈現資產、營收與獲利擴張同步趨緩的現象,主因是全球產業供應鏈要求供應商大型化,讓中型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應是台灣大型企業集團接班世代的中型集團,依中華徵信所最新分析發現,出現罕見的九大轉折現象,包括中型集團的資產大型化愈來愈快,卻也出現部分集團資產運用效益很低,難以帶動營收成長,還有前段班的中型集團獲利能力連兩年衰退,中華徵信所認為,這將攸關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的後續能量。
應是台灣大型企業集團接班世代的中型集團,中華徵信所最新分析發現,出現罕見的九大轉折現象,包括中型集團的資產大型化越來越快,卻也出現部份集團資產運用效益很低,難以帶動營收成長,還有前段班的中型集團獲利能力連2年衰退,這將攸關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的後續能量。
總統蔡英文團隊執政滿1年,在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近日所做的民調中,施政滿意度卻跌到只剩18.4%,讓民眾無感的拚經濟成績單是一大主因,如何帶領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打敗不景氣,已是政府當前最關鍵的課題,但要面對的情勢卻將更加嚴峻,因為根據中華徵信所的最新中型集團統計調查,出現一個台灣過去10年從沒遇過的新挑戰——中型集團消失中!
外資法人於昨持續大幅買超台股,而新台幣兌美元匯價仍欲小不易,顯示國際熱錢對我股匯兩市持續看多,加上美股在消費者信心勁揚下,周二止跌回穩,使台股短線持續向萬點大關挑戰,仍審慎樂觀。不過,在上市櫃企業的首季財報的潛在匯損陰霾籠罩下,樂觀氛圍中,仍需提防法人反市場心理操作。
台灣企業集團必有投資大陸且持續營運,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250個中型集團投資大陸的旗下企業家數,因大陸經濟放緩的影響,總數持續減少,卻同時也發生「營收衰退、但獲利大幅成長」的奇特現象,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認為,應是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壓力促成台商集團漸進轉型。
合併資產、營收均介於20~50億元的台灣中型企業集團,營收總額曾突破1兆4,806億元,但中華徵信所統計的2017年版中型集團最新版圖,發現中型集團家數少了、資產瘦了,不符合條件而被「退學」的也多了,顯示中型集團在過去兩年的不景氣中,所承受的衝擊遠比300大集團更嚴重。
根據3月底中華徵信所新出爐的台灣地區中型集團企業研究(主要針對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同時達20億元-50億元之間,或資產總額雖達50億元以上,但未能進入資產總額300大集團排名的集團)調查顯示,250個中型集團2012年有204個集團投資中國大陸,占比接近8成2(81.6%),在中國大陸共投資665家分子企業,占海外投資家數比3成4(海外投資1977家),仍是海外最大單一投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