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的搜尋結果,共91筆
美元得天獨厚的國際貨幣(國際通用交易貨幣,Vehicle Currency)地位,讓美國儼然成為全球的央行—擁有貨幣的發行權。當美國執行其貨幣政策,透過貨幣供給的增減來達到其經濟目標,其影響必然牽動國際經濟局勢。換言之,擁有國際通貨發行權的美國,是有能力透過其貨幣的發行來進行跨國的經濟干預。這個特殊權力有其歷史背景與要件,故引起其它新興大國的覬覦並企圖取而代之,乃屬常理。
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發達國家的主要趨勢,主要經濟體和國際機構或呼籲、或公布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的可能影響,中央銀行委託經濟學者研究台灣個案,首度探討人口結構老化對台灣通貨膨脹率等的影響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效果長期仍被人口結構變化所主導,即人口結構變動的趨勢一旦成形,央行的相關政策勢難改變潛在衝擊的爆發。
隨著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節能減碳的議題,近20年來更將關注的焦點擴大至包含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永續活動。由於金融機構所從事的投融資、保險與資產管理等業務,皆涉及經濟與社會多個層面,深深地影響到各利害關係人,因此聯合國也陸續設立了若干準則與組織,希望金融機構在永續的推動上可扮演有力的推手。例如赤道原則、永續保險原則、責任投資原則等。
冷颼颼!經濟部昨發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465.8億美元,大減25.7%,創下逾14年最大跌幅,也拉出連7黑。中經院公布的最新經濟預測,受通膨、升息、地緣政治以及全球經濟情勢下行風險影響,大幅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2.01%,我國全年經濟成長率陷入「2%」保衛戰。
中經院最新經濟預測,CPI通膨率今年約2.18%,略高於通膨警戒線2%,較前一季估測增加0.21個百分點,受到國內整體物價因食品類供需失調,及生產成本增加影響,物價水準仍維持相對高檔,且全球通膨居高不下,也牽動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2%的保衛戰。
學生時很喜歡「志文出版社」發行的《禪的故事101則》書中第一則故事〈一杯茶〉,這變成我教書時常講的故事。南隱是日本的一位禪師。一天有位大學教授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他將茶注入這位來賓的杯中,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直到不能再沉默了,終於說:「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寶貫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應用總體計量經濟模型評估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發現透過合適的政策工具組合與治理制度,台灣是有能力採用更積極的淨零路徑與策略,在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同時,提高綠色經濟的競爭力。
石化產業過去曾是奠定台灣經濟發展基礎的重要產業之一,與紡織、建築、汽車等產業一直存在密切的關聯,主要是因為石化產品具有多元性和輕便性,可提供農工業生產所需要之關鍵性原料;而石化產業利用先進科技所開發的高附加價值產品亦被廣泛應用在國人食、衣、住、行、育、樂等居家生活中,帶動大量下游關聯產業的發展及就業需求。
過去一年臺灣氣候危機因應對策有重要發展,首先,繼2022年3月30日行政院公布的臺灣溫室氣體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及4月21日行政院函請立法院審議「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後,至年底行政院更新國家自訂減碳貢獻目標,並提出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的各式目標與計畫,緊接著,立法院於2023年1月10日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政府公布的統計資訊,經常是人們在做決策時的重要參考資訊,像是企業會依據官方提供的經濟數據進行投資決策,民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也受主計總處公布的物價指數影響,甚至在疫情期間許多人會按照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數,判斷病毒傳播的狀況,來決定是否要外出聚會。因此,這些統計數據的正確性不但關乎一國的經濟發展,也影響民眾的生命安全。
研究專長於貨幣政策與總經預測的吳中書,是台灣經濟學界唯一曾在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金融研訓院等三大政策智庫擔任過董事長、院長,且是由純學術研究的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培育的國家經濟人才,長年在台灣大學經濟系授課,還一度在國立東華大學接任管理學院院長職務,集學術研究、高等教育,政策建言於一身。
過去幾年來,全民健保醫療費用總額平均每年增加幅度超過300億元,每三年增加1,000億元左右;2017年時為6,486.88億元,2020年增加到7,433.41億元。健保醫療費用這樣快速的增幅,對保險財務造成不少壓力,但我們卻似乎沒有仔細地去檢視醫療費用到底花在哪些地方?資源的使用是否有效率?若有改善的空間,要如何改善?在人口少子化、高齡化,社會貧富差距惡化的情況下,未來該如何因應? 本文以糖尿病為例來探討。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22日說明2023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除了估測2022年、2023年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94%、2.41%,較其他機構的預估值偏低;物價方面,今、明年亦分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分別為3.01%、2.15%,明顯較其他機構來的高。
經濟景氣愈接近年底,情況愈糟!今年最後一家機構公布2023年臺灣經濟預測的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2日下修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2.94%,並預測2023年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為2.41%,低於中央銀行12/15預估的2.53%,亦是各主要經濟研究機構已公布預測值的最低數據。
各國央行因應快速的通膨上漲,啟動了40年來最猛烈的升息行動,意圖讓美國經濟降溫,扭轉民眾的通膨預期,把凌厲的通膨壓抑下來。例如,在短短的九個月內,美國聯準會已經把利率從零調升到3.75%,而且宣告在通膨被控制的跡象出現前,升息的速度及力道不會放緩。
在主要濟經體接連升息的背景之下,世界諸國房市價格已開始下滑:據美國SP 全國房價指數,美國房價已自2022年中開始回落。澳洲、南韓、加拿大等國房價亦逐步下跌。然而,升息作為牽涉總體經濟多個面向之因素,不適宜直接作為打房工具。再者,升息不僅會影響新承做房貸的意願,亦會透過機動利率影響既有房貸,恐大幅限縮房貸族支付房貸後之可支配所得。若在此背景下房價漲勢不停,則央行可能自2020年12月以來四度調整房貸成數限制後,再度針對第二筆以上房貸緊縮成數上限。
台灣的租屋市場不透明,由來已久。主因是房東不想申報租金收入以免多繳綜合所得稅。此外,房屋若出租,則地價稅與房屋稅不能適用自用稅率。再者,房子若非自用,在賣出時應繳的土地增值稅也不能適用自用稅率,會多繳不少稅款。
根據Statista2020的年度報告顯示,極端氣候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損失,由2001年至2010年間的1.678兆美元大幅上升至2011年至2020年間的2.483兆美元。為了減緩異常氣候對經濟體系所可能帶來的重大衝擊,並維護全球各項活動的永續發展,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71個國家在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氣候協定》。2018年聯合國提出包含17項核心目標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2021年11月13日,197個國家共同通過新協議《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重申《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希望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2°C以內,並努力將溫度升幅控制在1.5°C以內。此外,以2010年平均排放為準,須在2030年前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5%,並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7月14日向歐洲議會提出世界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法、碳邊境稅法)法律提案,經過近一年的討論,今年6月22日歐盟議會壓倒性投票通過此法案,接著進入最後兩個歐盟立法程序,以完成立法。
斯里蘭卡央行於4月13日宣佈無力償還510多億美元的國際債務,成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亞洲第一個債務違約國。本來就因為外匯存底不足而無力進口糧食原料、石油而膨脹的物價更形惡化,沸騰的民怨更難控制。原本不願下台的總理馬新達.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當任總統的哥哥,也是前前任的總統),終於在5月9日辭職,換上拉尼爾(Ranil Wickrema-Singhe)第五度回任總理。7月5日總理向國會報告國家已經「破產」; 拒絕下台的哥德巴雅.拉賈帕克薩總統(Gotabaya Rajapaksa),宣佈將賦予國會更大權力並改組內閣,也保證其家族成員退出新閣。顯然未平息民怨,7月9日群眾佔領總統府與官邸,總統出逃經馬爾地夫到新加坡,在12日透過電子郵件向國會辭職。自2005年以來,由馬新達領頭的拉賈帕克薩家族四兄弟及其下一代之分居政府要職的時代,乃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