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東危機的搜尋結果,共76筆
瑞士銀行集團上周以30億瑞士法郎(折合約新台幣990億元)收購深陷危機的瑞士信貸銀行,《華爾街日報》進一步爆料背後秘辛,瑞信第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曾找來其他中東股東,提出想注資50億美元(約台幣1530億元)的做法,但卻被瑞士官員斷然拒絕。
俄烏戰爭掀起一波能源危機,兩岸關係也因美中角力遭逢緊繃威脅,中油肩負國家能源支援重任,油氣採購、儲備規劃引發關注。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除分散投資油氣探勘至開發生產案,提升台灣自有能源外,目前原油、天然氣進口均以多管道、中長合約為主原則。
美國總統拜登昨天結束對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訪問行程後,伊朗今天指控華府挑起中東緊張態勢。沙烏地和以色列分別是德黑蘭的區域對手和死敵。
因疫情後需求復甦、氣候變遷及成本提升,自2020年中以來逐步上揚的糧食價格,因烏克蘭戰爭更加陡升。聯合國擔心,全球陷入嚴重糧食匱乏的人數會增加4700萬,將總數推升至3.23億人。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能源價格飆高,世界能源理事會(World Energy Council)指出,在通膨升溫之際,能源價格暴漲重創消費者,且當前的全球能源危機與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大不相同。
最近某大陸作家書籍在台出版,出版社竟然自作主張,將書中所有「大陸」一詞改成「中國」,以致鬧出「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笑話,反映當前社會仇中之氛圍。
由於烏克蘭邊境情勢緊張,美國忙於因應俄羅斯威脅,專家擔心,中國大陸可能趁俄羅斯實際入侵烏克蘭、西方世界分身乏術之際對台用兵;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北京有意觀察西方國家對俄羅斯軍事行動的反應,並評估相關手段對自身的影響等,應不會在此時進攻台灣。
因應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風潮,越南一直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雖然新冠病毒影響使得越南暫時陷入困頓,但近年來的美中經貿對抗影響下,越南基於地緣優勢及在全球供應鏈擁有重要的地位等有利條件,已吸引許多外資企業進駐。
德國26日舉行大選,現任總理梅克爾自願卸任,不再參選,16年的政治生涯也將畫上句點。梅克爾2005年成為德國史上首位女總理,執政期間德國遭遇多次危機,從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中東難民潮、英國脫歐乃至最近的新冠疫情,她靠著冷靜謹慎、負責任的作風,一一走出困境,讓她贏得「媽媽總理」、「危機總理」稱號,連帶也提升德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美期刊《外交政策》7日刊出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專訪。針對立陶宛日前宣布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北京則回敬召回外交大使、限制貿易等措施,藍斯柏吉斯表示,目前沒有取消台北設立辦事處的計畫;甚至,他將立陶宛形容為煤礦坑中的金絲雀,意指北京舉措不只為了與立陶宛角力,更是大陸與歐洲的新一波競爭,整個事件將成為北京觀察歐洲小國是否會屈服在其意志下的風向球。
科威特商人布巴斯(Jassem Buabbas)多年來繁殖飼養動物飼料「超級蠕蟲」(superworms,也叫大麵包蟲),希望這種「生物」有朝一日出現在波斯灣地區民眾的餐盤裡。
【愛傳媒陳朝平專欄】即將退役的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9日向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提報的書面證詞中,危言聳聽地宣稱:中共6年內恐會攻台。
川普政府的一位安全專家說,美國海軍在南海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使艦隊承受壓力。而這些時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以針對大國衝突進行訓練。
歡迎收看《無色覺醒》言論視頻節目第677集播出,由主講人賴岳謙教授綜合評論理性分析:「中伊簽署經貿合作!美氣急猛打台灣牌!」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國際油價崩跌,全球主要產油國已被迫削減支出和重新調整預算,27日油價閃崩又讓產油國面臨新的壓力,經濟衰退風險上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將遭受的損害將伊於胡底不得而知。日前綠營大老許信良等人呼籲兩岸應可共同抗疫,確實意義重大,但是否會有效果,還有待觀察。
由於俄羅斯拒絕擴大減產,以支撐受新冠肺炎影響而對油價造成的衝擊,導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國為期三年的減產協議上周五(6日)在不歡而散下宣告結束。受此影響國際油價重摔10%,創下逾十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美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表最新研究報告說,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研發的試驗性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對猴子使用,可有效預防或顯著緩解由病毒導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此一研究結果讓瑞德西韋用於試驗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提供重要的支援。
美國總統川普8日在華府回應伊朗稍早飛彈攻擊伊拉克美軍基地時,矢言不准伊朗擁有核武,也會更新經濟制裁,但沒提到要以新軍事行動報復,看似局勢暫緩。不過,美國分析人士稱,伊方仍會以極限抵制方式對抗美方極限施壓。而且這樣對抗,中國和俄羅斯都不是伊朗可以依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