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美競爭的搜尋結果,共456筆
蔡英文執政7年的政績,台灣人顯然不埋單,賴清德早早在民進黨內定於一尊,但其民意支持度始終未能突破4成的天花板,民進黨政府面臨被選民下架的危機,綠營焦急關注「藍白合」是否成局。「賴蕭配」不以政見說服民意再給民進黨執政的機會,而寄希望於在野黨相互競爭,「藍白裂」儼然成為「賴蕭配」勝選唯一方程式。
高股息ETF今年來配息旺季拚高,在11月配息淡季則衝高成長,觀察11月以來至24日止,17檔高股息ETF月中前十大漲幅5%起跳,排名前三名的中信成長高股息、兆豐永續高息等權、元大高股息漲幅都逾7%。
拜習會舉行在即,學者分析,中美競爭格局沒有太大改變,但雙邊關係相對緩和已對台海局勢造成影響,北京與華府表示出「台灣不能搞獨立」的態度,則是雙方近期最明顯的共識。拜習會對台灣議題或具「治標」作用,暫時讓它不要炸鍋,符合美中雙方利益。
中國經濟的真實面貌無疑是當今地表上最大的懸念,在中美競爭與衝突的過程中,台灣媒體高度倚賴歐美媒體的訊息,鋪天蓋地報導中國地產開發商倒債危機。不過,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4億人口的經濟活動原本就是複雜且多面向,國務院總理李強推動振興經濟政策,不只在地產、金融、利率,更涵蓋內需消費、新能源、電動車、行政簡化、乃至娛樂,我們從更為寬廣的角度來觀察,可以看到不少被忽略的重要訊息,有助於台灣企業經營者與投資人掌控中國經濟更為真實的面貌。
從1997年至今,中國大陸約5年召開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擬定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與系統規畫。不過在上月底的會議提升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意味著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高度重視,也決定將過去不盡如人意的工作更加集中統一領導。
從1997年至今,中國大陸約5年召開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擬定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與系統規畫。不過在上月底的會議提升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意味著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高度重視,也決定將過去不盡如人意的工作更加集中統一領導。
歐洲央行最新調查反映出業者對中國的經營環境信心不足。歐洲央行6日發表報告指出,出於對中國相關風險擔憂,逾40%受訪的跨國公司預計在未來幾年把生產遷移到政治上的友好國家。
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上,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6日受訪表示,儘管供應鏈從中國延伸至東南亞等地將面臨新挑戰,但美商是否因此回流中國尚需觀察3~5年。他強調,目前仍沒有地區具備取代中國的條件。
近年來舉步維艱的中美關係還不斷受到國際關係中「黑天鵝」事件的衝擊,最具代表性的是俄烏戰爭和最近爆發的巴以衝突。這些不測事件和中美關係產生了複雜的相互作用,給已經「剪不斷,理還亂」的中美關係平添變數。中方對這些「黑天鵝」事件的處理也因事,因時而異,常常試圖在利益和道義之間保持微妙而困難的平衡。
近期,美國多位高官到中國訪問後,中國外長王毅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邀請訪問華盛頓,開啟了中美高層次會晤。在美方安排下,會談歷時三天,王毅會見的人物從國務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到與拜登總統會見。由於會談的內容未見諸任何媒體,各種輿論關注點不一。其中,中美元首在今年11月美國舊金山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峰會)上,是否見面的問題,是港澳台媒體熱議的重點。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返回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演講並且強調「國家安全」,以「從德州儀器到台灣 半導體製造的生命課題」為主題,公開表示「沒有國家安全,我們將失去一切」,提醒政府無論如何都要避免冷戰,認為台灣在半導體的成功來自優秀人才、經驗曲線理論、工業製造業的地理集中度等。當台積電的科技成就有助於保護台灣而有「護國神山」封號,對於張忠謀而言「國家安全」反而才是永固台積電既有優勢的根本之道。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啟程訪美,讓11月拜習會走上最後一哩路,當中美國內問題難解,又在部分國際地緣衝突有大方向共識,北京展現彈性促成中美峰會,也必然會對台灣大選、乃至兩岸局勢有外溢效果。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將於10月24日至2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近年來,中國在拉美地區的勢力不斷增強,此行將如何影響中哥關係,備受矚目。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17、18日在北京召開,多達151國元首及代表與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共152個國家與中國簽署合作文件,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貿易額,從1兆美元增長到2兆美元,對這些國家的投資額接近1兆美元,達3000多個項目,並創造42萬個就業機會,幫助4000萬人擺脫貧困。不少國家從這些項目獲益,特別是交通建設方面,得到經濟轉型或復甦的機會。同時也幫助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成為中國重塑世界秩序的底氣。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17、18日在北京召開,多達151國元首及代表與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共152個國家與中國簽署合作文件,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貿易額,從1兆美元增長到2兆美元,對這些國家的投資額接近1兆美元,達3000多個項目,並創造42萬個就業機會,幫助4000萬人擺脫貧困。不少國家從這些項目獲益,特別是交通建設方面,得到經濟轉型或復甦的機會。同時也幫助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成為中國重塑世界秩序的底氣。
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今天在首爾安全對話中表示,澳洲與中國穩定的關係非常重要,澳洲總理年底前將訪問中國,「有鑒於18個月前的兩國關係還不是很好,這是關係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改革開放四十年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建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也累積了一些成功經驗。從198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首次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四十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的同時,也協調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拓展市場,增加收益,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成為深入全球化的必然一環。
美中關係日趨緊張之際,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一行,釋出趨緩的訊號。他強調中美兩國如何相處,決定人類前途與命運,競爭對抗不符合時代潮流,中美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會而非挑戰,「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必然,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他並稱,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從對方的發展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