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美貿易角力的搜尋結果,共59筆
受中美貿易角力升溫影響,美國一項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關稅普惠制(GSP)在2020年到期後遲遲未能續簽,導致先前為避中美高額關稅、而將產線移往東南亞的中小型製造商面臨高額關稅窘境,不得不考慮再將產線轉為中國生產。
中美貿易角力未停,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28日表示,將調查中國太陽能設備生產商是否透過在4個東南亞國家展開業務來非法規避懲罰關稅。此調查結果可能導致在柬埔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經營的中國公司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被徵收高額關稅,預計美國商務部將在150天內做出初步裁決。大陸外交部昨回應,將採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企權益。
群益投信董事長賴政昇表示,在中美貿易角力及能源危機下,恐加速國際產業鏈採取將生產移至東南亞國家或移回本國,加上分散供應商,並由國家帶頭向外結盟。觀察全球與大陸持續脫鉤,中美關係只會改善不會改變,最近在碳中和上會有合作,氣氛上會突破,但還是會陷在「老大與老二之爭」。台灣在角力夾縫中擁有三大優勢,即轉單「台灣製造」、台商及資金回流、台美關係升溫。
兆豐銀行深耕南向又有斬獲,此次兆豐銀與臺灣企銀共同主辦亞通利大能源公司5年期新台幣48億元聯合授信案,以高達2.2倍的超額認購率順利成功籌組,並在上周五正式簽約。
美國與西方國家最近不斷地炒作「新疆棉」以及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議題,就如同過去如何操作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毁滅性武器一般,背後其實都有更深層的意義。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以經濟和軍事力量主宰全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迄今為止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過去幾年內,中國的國力快速地增長與強大。現在所有熱門的討論都是中國在全球勢力的結構中,是否會超過美國。
根據最新統計,相較大盤加權指數前三季漲幅4.32%,國內台股基金平均報酬達8.95%,其中上櫃型、中小型和科技型等三類台股基金平均漲幅超過一成,前十強台股基金平均報酬率都超過兩成,表現甚為出色。
疫情再起的擔憂,增加經濟復甦力道疑慮,且中美貿易角力、美國總統大選均干擾投資情緒,股市漲高技術修正,近期再陷震盪,避險資產再獲關注,成避波動避風港,其中海外債ETF近一周前八名清一色為美國公債ETF,預期市場雜音未消退前,將續獲資金青睞。
今年來全球金融市場上沖下洗,所有金融商品表現震盪,不過反觀債券ETF表現卻似乎相對抗震。根據投信投顧公會分類的海外債券ETF中的一般型債券ETF共有102檔,統計至9月26日止,前十強報酬率均逾15%,整體以美國公債表現最佳。
觀望美國總統候選人首場辯論,美股隔夜收黑,結束連3紅走勢,台股在中秋長假前夕交投清淡,蘋概股三劍客台積電(2330)、大立光(3008)及鴻海(2317)再扮救世主聯手撐盤,加以太陽能族群茂迪(6244)、達能(3686)、國碩(2406)等熱烘烘,推升指數震盪攀揚一度大漲百點,攻抵12568.68點,惟追價買盤後繼無力,終場加權指數上漲47.88點為12515.61點,收復12500點失土,成交值縮為1361.01億元。周線收紅、本周上漲282.7點,月線連2黑、本月下跌75.84點,季線大漲894.37點。今日外資(不含外資自營商)買超49.0446億元,投信買超2.5993億元,自營商買超7.742億元,三大法人買超59.38億元。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新冠肺炎疫情又影響全球商務旅行及人員流動,地緣政治下的半導體投資,已經不是只由個別企業單方向的獲利與否的思考而已,半導體技術及產能成為國際政治的籌碼,過去幾年備受業界及歐美各國質疑的政府補貼,似乎可能會在未來幾年變成常態。
中美科技冷戰再起,台積電宣布將赴美設廠,美商務部隨即發布新出口禁令擴大封鎖華為供應鏈,台積電ADR 15日大跌4.41%;法人指出,華為是台積電第二大客戶,心理面衝擊難免,但全球疫情問題高於一切,這次美商務部此舉究竟是「空包彈」還是「核彈」,供應鏈密切觀望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指出,台積電(2330)宣告赴美設立5奈米晶圓廠,月產能2萬片(20K/wpm),預計2024年量產。就獲利面而言不利,主因赴美設廠將拉升台積電生產成本及折舊,對毛利率產生不利影響,影響程度要看美國給予的優惠方案。所幸新廠20K/wpm產能水準並不高,對生產成本的提升幅度不致太大。
中美貿易談判在去年底前傳出好消息,及時解除了美國總統川普原預告將在去年耶誕節之前對中國祭出第四波加稅的最後通牒。由於第四波加稅清單以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因此,在兩國宣布達成協議之前,不僅美國本土品牌業者備感焦慮,全球資通訊業者也都繃緊神經,唯恐情勢失控。然而,中美兩國在加稅大限前及時拆解衝突引信,且預計於本月內雙方將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這期間,資本市場的反應卻很淡定。
自2020年開盤以來,創業板指數上漲6.40%,收1,913.14點,滬深300指數同樣小漲1.65%,至4,164.37點(截至1/9收盤),近期整理後向上。
中國大陸高階通用型空壓機大廠力達-KY去年營運受中美貿易戰衝擊,不論以人民幣或新台幣計價,全面出現負成長。市場預期,企業因中美貿易戰而暫緩投資,隨中美貿易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下周可望簽約,空壓機需求有機會回溫,今(9)日股價上漲0.35元而以40.70元開出,目前呈現上漲走勢。
於現行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趨勢下,為保護自身國家的產業利益不受侵犯,避免國際關係拉鋸引發的相互經濟制裁,或鞏固地緣政治關係,受到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的各個國家紛紛設立出口管制的相關政策及法規。
中國電訊設備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路(CNN)專訪,稱女兒孟晚舟被加拿大當局拘捕,是中美貿易戰中的談判籌碼。
中美貿易戰讓不少台商選擇挺進東南亞,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目前較看好堪稱未來亞洲工廠的北東協五國「CLMVT」(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泰國),但台商宜從政治、成本、貿易協議等因素全盤考量投資地,「切勿躁進」。
因中美貿易戰戰火不止,台商被迫調整布局策略。台灣紡織業大廠南良集團應美國客戶要求,今年轉赴印尼投資。由於訂單急迫,公司短短一年內在印尼東爪哇省設立子公司—旭榮戶外用品公司,並租用現成廠房,今年9月正式投產。
中美貿易戰去年開打後,台商轉向或加碼投資印尼、越南、泰國,讓東南亞成為貿易戰的受惠者。但與此同時,東協各國各有產業發展策略,部分則有政局不確定性,台商能否將新南向打造成為長程計畫,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