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互徵關稅的搜尋結果,共32筆
美國與歐盟周二(15日)已同意針對近17年的飛機補貼爭端,達成休戰協議,將暫停互課懲罰性關稅時間拉長到五年。這也凸顯美歐決定放下雙方嫌隙,轉而聯手共同對抗新崛起的中國。
美國與歐盟5日同意暫時凍結因飛機補貼紛爭,而向對方互徵的數十億美元關稅。美歐還把箭頭指向中國,強調未來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因應中國帶來的挑戰。
美國6日宣布將向加國鋁材課徵10%的懲罰性關稅後,加拿大擬將向價值36億加元(約27億美元)的美國鋁製品課徵報復性關稅,自9月16日起生效,顯示美加貿易緊張再次升溫。
世界貿易組織(WTO)14日正式批准「歐盟不當補助空中巴士」的裁決,允許美國自本周五(18日)起可對價值75億美元的歐盟商品加徵關稅,創下WTO史上最高裁定金額。對此,歐盟呼籲雙方盡快展開協商,但若談判破局的話,他們也已做好針對120億美元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的打算。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今天表示,關稅及貿易爭端可能讓全球陷入經濟衰退,而北京承諾會用「冷靜、理性和合作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去年以來美中雙方經過多輪的貿易戰後,市場已對此利空逐漸展現抗跌力道,同時蘋果新機即將發布,今早蘋概股走勢有撐。凱基投顧台股策略分析師張明祥指出,美中貿易戰將進入課無可課的觸底階段,台股高點上看11400點。市場對貿易戰的利空已逐漸展現抗跌力道,待基本面回溫訊號更加明確後,將支撐台股重回多頭,高點上看11,400點(1.7倍股價淨值比)。看好蘋概、5G/資料中心、中國去美國化、汽車電子、運動休閒等。
川普政府9月1日啟動對大陸價值1120億美元商品加徵15%關稅,陸方同日也展開報復,日經新聞2日指出,如今美陸互徵的平均關稅稅率已逾20%,匹敵二戰前的美國高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時代。始於2018年7月的陸美貿易戰,進一步邁入危險階段。
◎中國時報
中美貿易戰開打近一年來,兩國互徵關稅超過3000億美元,這些關稅究竟由誰買單?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報告顯示,自美三度對陸徵稅後,美國從大陸的進口雖急劇下降,但因關稅成本大幅上漲,很多訂單卻可能無利可圖而消失,而因關稅上升造成的成本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這些關稅被分為兩部分消化,由進口商通過降低利潤吸收,以及轉嫁給隱形買單者:美國消費者。
德邦證券研究所宏觀策略團隊負責人陸興元19日表示,在中美貿易戰後續發展難以預測下,策略上更看好大陸債市,主要理由在於中美利差擴大,有助於債市向好,目前中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差距已從年初0.2%擴大至1%。從外部因素看,美債殖利率持續倒掛,美國聯準會降息機率增加,中美利差將持續走擴,對大陸債市形成利多。
若川普執意對墨西哥產品加徵關稅的話,恐擾亂全球製造商將生產線從中國大陸移至墨國的計畫。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日警告,中美已實施或計畫中的加徵關稅,可能導致明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少0.5%,相當於產值蒸發4,550億美元,損失甚至高於南非全年經濟產出。
香港經濟日報29日報導,美國財政部當日稍早發布半年度外匯報告,一如既往沒有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報告指責人民幣匯率制度不透明,美方對此「深感失望」。
美國之音今天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23日在華盛頓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中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
中美貿易戰愈打愈烈,最新調查顯示,中國美國商會有近半數成員聲稱已遭大陸官方報復,促使在大陸美企考慮減少投資或將生產線移出大陸。
中美貿易戰愈打愈烈,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大陸美國商會有近半數成員聲稱已經遭到北京當局報復,這也促使這些在大陸經商的美企考慮減少投資或將生產線移出大陸。
繼美國10日(上周五)對中國大陸2000億美元商品關稅拉高至25%後,陸方展開反擊,自6月1日起也將對6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5%~25%懲罰性關稅,而昨(14日)美國又宣布對中國剩餘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清單,包括農產品、衣物等共3805項,幾乎將之前未涵蓋的產品全都納入。
即便美國如預告在10日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大陸商務部也表示將反制,但10日亞洲股匯市漲多跌少,尤其陸股在利空中強勢反彈,上證指數大漲3.1%、深成指漲幅超過4%,在岸人民幣一度回升逾300點。市場似乎對於中美貿易最後達成協議仍存一定希望。
路透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萊海澤12日表示,美陸兩國的貿易磋商可能已進入最後幾周,雙方正努力敲定一項協議,以緩解針鋒相對的關稅爭端。美陸對對方產品互徵關稅,給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搞得全球市場人心惶惶,並擾亂了製造業和供應鏈。
「習川會」將於11月底登場,據美媒30日報導,屆時若未能針對陸美貿易爭端取得突破,美方計畫於12月初宣布就剩餘2570億美元(川普稱達2670億美元)大陸輸美商品加徵關稅。而依照慣例,華府宣布徵稅後會有60天公眾諮詢期,換言之,第3波關稅戰將於2月初,即春節前後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