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交感神經的搜尋結果,共102筆
不少人深受手汗太多之苦,臉書社團「交感神經手術(多汗/手汗)代償生活交流」成員逾3200人,他們都因手汗、多汗症接受胸腔交感神經阻斷手術(ETS)治療,手汗狀況雖改善,汗卻從胸部、背部、腳底冒出來,嚴重影響生活。20多名社團成員2日陳情,控訴醫師不當宣傳治療效果,希望衛福部廢止該手術,並將重度代償者納入身障照顧。
睡不好只是太累?當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營養師酈月慧表示,工作或家庭的壓力讓身體不斷踩油門,而忘了踩煞車,長期下來就會使自律神經失衡。事實上,日常飲食對於維持自律神經平衡也有幫助,她並推薦5種食物,包括雞蛋、豆漿、牛奶、糙米及紅棗茶。其中她提到,紅棗對神經系統具有神經保護活性,睡前一杯紅棗茶具有安神的作用。
現代人因長期處在壓力的環境下,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產生。鄰好西醫診所醫師李思賢表示,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即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的狀況,其症狀有很多種,包含失眠、腹瀉、疲倦等都是。想要逆轉此情況,可透過刺激迷走神經來活化副交感神經,常用方法包括,由鼻呼吸、冷水療法、維持良好腸內菌叢、冥想及唱歌。其中唱歌方面,醫師表示,聲帶和迷走神經是有連結的,所以平時喜歡唱歌的人,也比較不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許多人一吃飽就想衝廁所,疑惑這樣是否正常?醫師表示,當人進食後,胃為了容納食物會逐漸撐大體積,此時結腸受到神經刺激而收縮、蠕動,將糞便推向直腸、誘發便意,這就是胃結腸反射、屬正常現象,但若還伴隨腹痛、軟泥狀糞便,或反而有便秘情形,就要小心可能是胃結腸反射亢進,是大腸激躁症的症狀之一。
現代生活步驟快速,許多人平常覺得身體不適,但去醫院檢查卻無問題,最後放假、放鬆就好了,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這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徵兆,建議民眾少碰4類食物,包括酒精、精製糖、咖啡因、高鈉食物,可有效減緩不適感。
失眠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有些人會選擇吃安眠藥,但又擔心有副作用。外科醫師江坤俊提供4招不用服藥就能輕鬆入睡的方式,包括睡前1、2小時就關燈以便準備就寢、多補充鈣鎂這2種礦物質、規律睡眠時間,以及睡前應做放鬆神經的運動以活化副交感神經,讓人更容易入睡。
現代人常因工作、家庭問題身心產生極大壓力,導致心悸、胸悶、焦慮、恐慌以及憂鬱傾向,此時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現象,為關心民眾身體健康,日紅生活攜手台灣自律神經健康培訓暨發展協會於3月5日舉辦「自律神經與氫氣呼吸」講座,教導民眾如何作好預防保健。
你知道不規律的就寢和起床時間,可能會危及生命嗎?根據全球心血管權威期刊《美國心臟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AHA)近期一項研究顯示,不規律的睡眠習慣可能增加年長者動脈硬化的風險。
我們都知道,自律神經與情緒有關,事實上,呼吸也是。吸氣時,交感神經較活絡,呼氣時,副交感神經較活絡。我們可以藉由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
許多想控制體重的人都有食量過大到無法控制的問題,最常見的症狀是下班情緒較放鬆後,食慾一發不可收拾──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壓力大!
早洩症狀是許多男人「不願面對的真相」,在發生性行為時「太早收工」,往往令人感到顏面盡失、伴侶間的感情也可能受到影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建榮醫師表示,早洩的成因眾多,與心理因素和內分泌皆有關聯。
麵包是不少人的早餐首選,但醫師表示,麵包是小麥製成,含糖量高,人體在早上對糖分的吸收率高,此時吃麵包,餐後血糖值急遽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以降低血糖,使得血糖快速下降,人在2小時內就會感到飢餓,導致食量增加,且血糖不穩定有害健康。
突然胸悶、胸痛,胸口如大石頭壓住,許多人會擔心是不是心肌梗塞;但這樣的症狀卻常發生在休息或睡覺,而不是走路或運動時,小心可能是「心血管痙攣」。醫師提醒,雖然心血管痙攣多半是良性,嚴重還是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而且發生年紀相對年輕,時間久了,也可能發展成真正的心血管阻塞。
台中張姓男大生日前如廁時「碰、碰」兩聲倒地,其母聽到聲音推門查看卻發現兒子倒在地上,緊急拍打張男臉頰叫醒他,未料張男恢復意識後竟無辜詢問「我為何會躺在地上?」;經就醫,研判應是「迷走神經性昏厥」,醫師表示,此症多數情況不會致命,只要趕緊坐下或躺平即可。
高壓會使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狀態,同時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會被抑制,若壓力的狀態一直無法解除,自律神經就難以恢復平衡而容易失調。中醫師吳宛容解釋,負責運作消化功能的副交感神經,因壓力大被抑制,導致消化功能變差,脂質代謝下降,導致脂肪囤積;腸道環境因消化不良而變差,導致流至全身的血液品質下降,影響全身各個器官的運作,也影響分佈在各個器官的自律神經,加重原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在中醫觀點來看多屬肝鬱氣滯型體質,約有20%左右的肥胖患者屬於壓力型肥胖。
新冠疫情持續2年多,今年又逢俄烏戰爭引發通膨、兩岸軍事對峙情勢升高,讓許多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嚴重威脅身心健康。醫師提醒,平時累積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紓解,會導致壓力激素升高、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就像很多顆「壓力石」擠壓在腦袋裡,最終演變成「廣泛性焦慮症」,如不積極治療,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
一名43歲的工程師日前出現腸胃功能失調,一吃東西就腹痛嘔吐,還便秘到需灌腸才能解便,跑遍各大醫學中心做檢查,都沒有異狀,但體重卻暴瘦20公斤,直到前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門診就醫,透過紅外光光譜儀檢測大腦功能,才發現是自律神經出了狀況,經治療後兩周內症狀顯著改善,除了可正常飲食,體重也慢慢恢復。
糖尿病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最常見的是「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指患者神經受到損傷,而且發生於任何部位的神經系統,機率高達60%至95%,尤其下肢更是重災區,優康家診所院長謝明家提到,糖友發生神經病變會出現4症狀,平時可多吃含維生素B1和B12的食物,有利於保護神經,促進神經自我修復。
青光眼是造成全球失明的第二大主因,全世界約800萬人因青光眼而失明。很多人以為眼壓正常就不會得青光眼,但事實是,亞洲高達8成5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等到症狀明顯確診時,已錯失治療先機。
人類明明就是動物,體內怎麼會有植物神經呢?預防醫學醫師、作家洛桑加參在《快樂醫學》書中指出,我們常聽到的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縮寫ANS),它還有一個可愛的別稱,叫做「植物神經系統(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縮寫VNS)」。之所以稱為自律,是因為這套系統能自動自發,心臟怎樣跳、瞳孔什麼時機縮放、荷爾蒙如何分泌、什麼時間要睡覺,它都能自主把工作安排好、處理妥當,完全不用你操心。也正因為它有著不受人意識控制的這個特性,所以也有人習慣喊它植物神經。如何讓植物神經快樂生長,洛桑醫師做出建議。以下為重點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