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人民幣傳統保單的搜尋結果,共67筆
美元保單吃下99%以上外幣保單市場。保險局1日公布,2021年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近新台幣6,003億元,較前年成長22%,占整體新契約保費的57.3%,占比創歷史新高,主要就是美元保單撐場,尤其是美元投資型保單約賣近新台幣2,800億元,創歷史新高銷量,年成長98%。
新台幣對美元升值,加上美元利率較高,2021年美元保單一枝獨秀,帶動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占率創新高。據保險局統計,2021年前十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約新台幣4,956億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22%,且占前十月壽險新契約保費逾57%,創外幣保單推出以來的最高占率,等於壽險公司2021年每收100元保費就有57元是外幣。
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加上美元利率較高,2021年美元保單一枝獨秀,帶動外幣保單占率創新高。據保險局統計,2021年前10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約新台幣4956億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22%,且占前10月壽險新契約保費逾57%,創外幣保單推出以來的最高占率,等於壽險公司去年每收100元保費就有57元是外幣。
沒有停售效應又遇上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6月美元保單出現今年首次衰退。金管會公布6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約新台幣366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8%以上,主要是美元傳統壽險去年6月因最低死亡保障門檻,出現一波停售效應,今年則沒有;加上第三級警戒無法面對面行銷,美元傳統型保單6月僅賣6.09億美元(約新台幣170億元),比去年6月衰退近59%。
民眾對人民幣保單的熱情出現降溫跡象。金管會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人民幣計價保單僅銷售9.0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9億元),創近年新低銷售量,壽險業者表示,主因人民幣欠缺流動性高的投資管道,各公司不敢積極承作人民幣傳統型保單,保戶因看升人民幣匯率的投保意願相對短暫,因此人民幣保單在台難成主流保單。
新冠肺炎疫情讓保險行銷受阻,即便新台幣升值也難提振買氣。金管會23日公布前四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共新台幣1,603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21%,其中4月因為防疫、執行社交距離,業務員無法至保戶家行銷,單月外幣保單銷售僅約新台幣271億元,創半年來單月新低,比去年同期衰退近45%。
(新台幣兌美元升值,也無法帶動外幣保單買氣。圖/本報資料照片)
壽險人民幣保單今年前九月新契約保費48.91億人民幣,較2018年前9月衰退46%,壽險業者表示,主要是現在人民幣保單報酬率,比人民幣定存「高不了多少」,人民幣計價目標到期基金的保單,則仍要等債券利率回升,短期內買氣難提升。
外幣保單今年僅澳幣傳統型保單一枝獨秀。金管會22日公布,今年前8月壽險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共約新台幣3,690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19%,所有外幣保單僅澳幣傳統型逆勢成長26%,前8月保費約新台幣144億元。去年同期外幣保單約占整體新契約保費的48%,但今年前8月降為40%左右。
外幣保單上半年買氣大滑落。金管會20日公布,今年前6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約新台幣2,87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20%,其中外幣投資型保單僅858億元,衰退40%為最多,外幣傳統型則有2,013億元,小幅衰退6%。
美元利率高,帶動美元保單狂賣,2018年美元保單的保費成長逾兩成,壽險業去年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估計可突破新台幣5千億元,創下史上新高水準。業者同時預估,2019年因各家壽險公司為避開匯兌風險,全年預估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可能再創新高、突破6千億元。
在美元利率就是比較高的情況下,2018年美元保單保費成長2成以上,壽險業去年全年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估計可突破新台幣5,000億元,創下史上新高,2019年在各家壽險公司為避開匯兌風險下,全年預估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將朝破6,000億元發展。
美國展開升息循環,但台灣仍不升息,台美利差擴大下,國內壽險業紛紛提高美元利變保單宣告利率,上半年美元保單狂銷約新台幣3,021億元,占整體新契約保費的42.7%,保費則較去年同期成長近42%,7月各壽險公司再調高宣告利率,估計下半年美元保單依舊會是主力。
今年壽險新契約保費成長主要動力來自外幣保單。金管會5日公布,今年前4月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共達新台幣2,424.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62%以上,且占整體新契約保費的51.4%,等於保戶今年投保的新保單每100元保費,就有一半是用外幣繳交。
人民幣保單「想買也買不到」。由於主要壽險公司已無太多人民幣傳統保單「額度」,儘管人民幣傳統保單利率比美元保單稍高,但據保險局公布的最新統計,前8月人民幣傳統保單新契約保費僅新台幣5億元,今年若無擴大開放,應會創開放以來新低。
人民幣匯率回升至近10個月新高,讓不少民眾又開始探詢人民幣保單,但部分壽險公司卻只能「乾瞪眼」,主要是金管會對人民幣保單訂有「個別承作限額」,即只能賣到各公司人民幣資產10%,但去年因為人民幣貶值,各公司為停損紛紛減少人民幣投資部位,導致部分公司今年幾乎沒有額度可賣人民幣保單。
人民幣貶值衝擊國內人民幣傳統保單額度。金管會宣布調整人民幣非投資型保單額度計算方式,將原本以人民幣資產「淨增加額」為其中一項限額的規定,改為人民幣資產10%加計人民幣存款的5%。
台灣人愛「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市場規模突破2千億元,中信人壽、中國人壽、法國巴黎人壽、國泰人壽均熱銷,但幣別仍以新台幣或美元計價為主;反觀人民幣投資型壽險或年金險,根據業者統計,上半年不會超過新台幣20億,銷售慘澹的情況,也將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更加嚴重。
人民幣存款在台「火紅」,但人民幣保單卻有行無市,從去年4月推出人民幣傳統保單,到去年底,只賣出新台幣11.5億元,即約2億人民幣,對照銀行人民幣存款已破3,000億人民幣,壽險業的人民幣保單可說極「冷清」。
人民幣傳統保單買氣持續冷颼颼,根據統計,去年4月開放上市後,雖然已有13家業者獲得金管會核准,但整體業界的銷量卻僅有人民幣2.3億元,與額度上限可達數百億元相比,差距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