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人類學博物館的搜尋結果,共37筆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推出「乘船而來—台灣古代外來品特展」,精選80件北台灣指標性考古遺址出土的外來品,更特別展出近年基隆和平島的考古重大發現成果,邀請您一起來認識台灣史上最新潮時尚的「舶來品」。
日本研究團隊日前以科學方式解開看似猴身魚尾的「人魚木乃伊」之謎,證實是「人造物」而非「天然物」。不過,保存木乃伊的寺院住持認為,這不會改變已寄託在木乃伊上的想法。
故宮南院即日起推出「台灣意象展」2.0版,結合AR、VR等虛擬實境科技的新媒體展,把電子琴花車、流水席、金光布袋戲「搬」進展廳,就連俗稱的「阿比」藥酒也成特色展件,充分呈現台灣常民文化,與故宮傳統文物展覽更有相當大的反差。
有句古話,「徒覓師三年,師覓徒三年」。老師與學生,是一種緣分,強求不得。其間關係,學生主動,老師被動──所謂「只見來學,不聞往教」。學習是種樂趣,學生沒有興趣,老師熱心過頭,那叫做「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開放逾30年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與東海大學5/2日進行科普教育交流,雙方達成三項協議,將針對今年臺灣科學節的火星任務舉辦、科普電影放映前導讀推廣以及科普教材研發進行合作。科博館館長焦傳金、科學傳播發展中心研發長張鈞翔、媒體中心執行長喻文玟連袂至東海大學拜會現任校長張國恩、公關室主任黃兆璽,雙方進行科普學術交流。
2004年的11月我去了一趟北京,主要是參加中國民族學會的年會,會議主題:「文化遺產與民族服飾」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中國民族學會與北京服裝學院合辦,我是接受民族學會的副會長何星亮之邀,而參加此次會議的。服裝學院的民族服飾館館長楊源(女)是此次會議的靈魂人物,有關接待的事情都是她負責。與會學者除了中國的民族學者之外,還有來自日本沖繩的比嘉政夫、劉剛,以及來自日本的周星(劉剛與周星都是中國籍學者,留學日本之後,留在日本教書),台灣就只有我和一位輔大織品系的教授參加。與會的中國學者大多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
緊繃的心情,持續了整個大三時期。或許是時候給自己的心呼吸一些新鮮空氣了……。
摘要: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的學術研究,經過兩岸學術界幾十年的努力,在學科建設方面已經打下堅實的基礎,組建台灣研究交叉學科——「台灣學」的條件趨於成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理論體系建構和組織體系建制方面做出許多有益的嘗試,提出了「廈大方案」,希望兩岸學術界繼續努力,為台灣研究交叉學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十三行博物館的文化商店販售許多博物館文創商品,也持續募集各方好手的創意,館方表示,即日起至4月30日止舉行寄賣徵選活動,文化商品、出版品及食品設計具有經驗及創意能力之個人、工作室或廠商均可自由參加徵選,經館方評審後,民眾所投稿的作品有機會上架販售。
到德國柏林旅行,除了知名的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猶太人紀念碑,以及冷戰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柏林圍牆、查理檢查哨、東邊畫廊等歷史景點外,最不可錯過的就是柏林博物館島。
十三行博物館舉行青年諮詢委員會,青年學子激發創意討論「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策略,討論出「線上導覽」提出應結合語音想法、加強品牌辨識度、將行銷活動融入「三倍券」等;館長陳春蘭表示,青年學者提出的建議創新又不失傳統,對經營有大助益。
十三行博物館14日起推出專屬自閉兒的「早安博物館」系列活動,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將提早1小時開館,提供專屬參觀時段與導覽內容,6月起更提供口腔保健、動物輔導與自行車生態導覽等活動,讓「星兒」與藝術沒有距離。
近幾年氣候變遷嚴重,包括動物、植物與農業都受影響,為帶領大眾思考人類未來如何與其他生物永續共存,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自然變調-失序的生態系」特展,而配合新冠肺炎疫情盛行,館方也提供消毒、體溫量測等防疫措施。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國平面海報設計競賽《山海的傳動—原力之美:第八屆全國學生台灣原住民海報創作競賽》2020年3月21日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現場公布結果,由本校視覺傳達設計系蔡進興主任及劉冠辰老師指導-學生獲得佳績,其中蔡進興主任指導陳佐珍同學【落日餘暉】獲得優選、曾郁程【祭靈】優選、林心妍【山藝.布農】入選,劉冠辰老師指導陳佐珍同學【海中獨一】獲得優選、林善榛【Kawas】佳作、李采玲【山.海】佳作、陳品希【排灣三寶】入選、曾俊耀【原流】入選。其中陳佐珍同學獲得兩件優選,感觸表示:「很感謝這次舉辦的原住民海報創作競賽,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原住民文化之外,也欣賞到各個設計師的作品,到頒獎現場還能夠聽到評審們給予參賽者的作品一些意見與方向,非常值得!且能獲得評審們的肯定,很榮幸,很謝謝老師們的指導,在未來也會更加努力並學習。」
法國的掠奪者本身還是考古學家,把文物帶回去以後,最後是進到他們的博物館。今天我們在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都看得到這些文物。美國人來得晚,好東西都被人拿走了,他們就直接把腦筋動到牆壁上。壁畫要怎麼拿?他們用一塊布上面黏著膠,把壁畫整片黏下來帶走,這種破壞的行為令人覺得很痛心。這已經不牽涉到政治,不牽涉到政黨的問題了,這是對文化的摧殘。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近日公布消息,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大陸第2個隕石坑,命名為「依蘭隕石坑」,經查證,這個隕石坑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一個小行星,撞擊花崗岩基岩上而形成,經過地層長時間演變,這裡曾有湖泊,約在1萬年前消失,目前隕石坑大部分區域被白樺樹覆蓋,提供該區低海拔冰川發育歷史的重要證據,也為大陸行星科學和地質學研究提供「天然隕石坑實驗室」。
巴西國家博物館去年9月遭大火吞噬,由於博物館內多是易燃物品,加上消防系統疏於維修,讓2000萬件的館藏付之一炬,損失無法估計,對美洲人類文明和自然歷史來說更是一場大浩劫。文明的積累不易,毀滅起來卻可能只是彈指之間。
很少有小說可以一邊讓《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書評認為「寫景點有如維基百科」、「文字老套、誇張」,一邊成為全球2億讀者忍不住一頁頁往下讀的暢銷書。丹布朗的懸疑小說就有這種不尋常的魅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中市館前路,占地高達8萬多平方公尺,規畫人類文化廳、生命科學館、地球環境廳、科學中心和植物園等場館,園景綠化結合人文教育科學,是兼具理性及感性的博物館。
針對總統府希望盤點、註銷過去外賓贈送的禮物,文化部表示,文化部尊重總統府對於文物管理的規畫,如果已有文物的整理清單,文化部會請各所屬的博物館本於專業評估,研擬這些文物可以有良好的保存及展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