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今日最健康的搜尋結果,共272筆
骨質疏鬆症顧名思義就是骨質含量減少,使骨頭變疏鬆脆弱,稍微碰撞就容易骨折。一般來說,骨頭健康出狀況很難察覺,除非透過體檢或是不小心骨折了,許多人才會驚覺原來早已罹患骨質疏鬆症。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曾永輝醫師指出,除了骨折之外,日常還有幾種症狀發生時,也要警覺可能就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連鎖反應。
今天是24節氣的夏至,也是一年當中北半球白天最長的日子,陽氣旺盛。傳統上認為夏至過後,就代表梅雨季結束、颱風季展開,午後西北雨也會無預期降下暴雨,堪稱悶熱至極的節氣。此時養生重點並非消暑貪涼而已,中醫與營養師分別提供維持夏天元氣的好方法。
免疫力就是最好的醫生!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強化免疫力,保護自己與家人免受病毒侵襲,是所有人都關注的重點。免疫力雖非越強越好,但若功能下降,絕對是防疫警訊,專家整理7大跡象可能是體內免疫力衰退的症狀,國際血液與免疫醫學研究權威、中研院院士伍焜玉博士也推薦5種有助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男性都擔心自己體能退步,連生理需求也難以滿足。還有人感覺,明明沒在辦事中,精液卻不受控的「流出來」,搞得內褲又濕又黏好尷尬,甚至到了中年還會夢遺,不禁擔心這是正常的情況,還是身體機能出問題了?性學專家童嵩珍接受《健康療天室》訪問時還提到,男性隨著年齡漸長,真要當心性器官恐會隨之萎縮,她提供日常需要注意的種種細節。
炎熱夏天沒有食慾,來點辛香料刺激味覺是個好主意。一般認為,養生最好飲食口味清淡,但營養師李婉萍指出,適度吃辣其實對健康有相當好處,包括保護心臟、提升好膽固醇濃度,還有助提高代謝率、抗癌甚至延長壽命。
疫情期間,不少人選擇各種營養素保養品來強化體能,維生素C、D與多種微量元素都是熱門選項。除了各種錠劑、膠囊劑型之外,丟在水裡就會噼啵冒泡的發泡型錠劑,也相當受到歡迎。營養師提醒,服用各種補充營養品除了依照正確指示與適度不過量之外,也要注意錠劑是否適合自己體質,像是有腎臟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者,就要格外慎選發泡錠,以免無意間攝取了過多「鈉」。
如果不是已有糖尿病在身的話,一般人不會居家量測血糖。事實上,血糖超標雖然不見得就是糖尿病,但也不代表身體健康無虞。醫師指出,日常如果出現4種身體狀況,其實也要警覺血糖值可能已在警報邊緣,需要調整生活作息。
關節主要聯繫兩個骨頭,讓人得以自由活動,要維持關節健康,其彈性、柔軟度、伸展度及滑動度、支撐力量都必須和諧並穩定地正常運作。但實際上,也正因為關節一直處於「動作」的狀態,因此非常容易受傷。除了外力造成急性關節受傷之外,退化性關節炎、痛風及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也會造成關節各種疼痛及卡卡的狀況。骨科名醫韓偉特別指出,還有一種必須馬上找骨科急診的嚴重威脅,就是感染性關節炎。
新冠肺炎疫情延續,近日仍維持在每天新增數以萬計本土案例, 民眾對於可以舒緩頭痛、喉嚨痛及肌肉酸痛等感冒症狀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需求增加,成為近期熱門的居家常備藥之一。不過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NSAIDs類藥品雖然臨床用途廣泛,但也會引發腸胃不適或水腫等常見的不良反應;若是不當使用還會造成急性腎損傷或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尤其4類高危險群務必更加謹慎使用。
近日熱蒐的關鍵字中,新冠後遺症、長新冠絕對榜上有名。除了新冠肺炎為確診者的呼吸道及肺部造成呼吸困難、喘、咳等急性以及長期影響之外,日常還有許多傷害肺部的原因深藏在身邊卻遭忽略,像是日常使用香水、室內香氛等行為,就是其一。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24.3%肝癌是與脂肪性肝炎有關。臨床上認為,脂肪肝與飲食、環境以及個人體質絕對有關,主要原因是血流帶了過多的脂肪酸到肝臟,超過了肝細胞可以處理的負荷。國外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數值越高,罹患脂肪肝的機率也越高。
總是比別人更容易被蚊子叮上嗎?專家指出,被蚊蟲叮咬真的有「天選之人」,4大族群的確比較常遭蚊蟲叮咬,但是如果能做好防護,還是能大減被選上的機會。除此之外,被叮咬之後,腫包不但不消還會照三餐癢起來,實在非常困擾。專業藥師提出止癢消腫的用藥方式。
如果一覺醒來,發現整個下顎不但痠痛,有時連顏面都有痛感,這時除了警覺是否睡姿不良之外,還要當心恐是半夜磨牙害的。醫師指出,有近半磨牙者其實不知道自己晚上有這些動作,常是身邊伴侶抱怨或是洗牙等找牙醫看診的時候才知道。台安醫院口腔外科葉庭荺醫師接受《健康療天室》專訪時提到,磨牙本身雖然不是病,但長期下來也會造成睡眠障礙,臨床上其實有治療方式。
近日梅雨連綿,家裡的米桶不小心就長出了米蟲,這樣還能吃嗎?另外想要煮出粒粒飽滿又不軟爛的好吃米飯,專家指出,只要拿捏好水量、浸泡時間,並且在烹煮前加點白醋及食用油,就有機會煮出品味高檔的米飯。
手痛戴護腕、腰痛戴護腰,當遇到肢體痠痛不適時,許多人首先會想到動用護具來幫忙,希望可以強化肌肉筋骨支撐力,也減輕疼痛處的負擔。但是醫師指出,從醫療的角度來看,依賴護腰等護具,恐造成肌肉無法出力,久而久之導致肌肉逐漸萎縮,反而更傷肌力,也難以達到復健效果。
今日是24節氣的芒種,也宣告盛夏正式展開。這時節的特色就是潮濕、悶熱、日照強烈,對於需要常在外奔波的人來說,要預防熱衰竭、中暑與曬傷;至於常待在冷氣房的民眾,也要慎防「冷氣病」、「空調症候群」。
常見在連假過後,泌尿道發炎感染的患者常會增加,除了假期中常因出外旅遊、塞車而少喝水、憋尿等原因外,性行為時一些動作,恐也是誘發病變的關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接受《健康療天室》專訪時,就教大家兩招抗發炎的方法,也提醒5大「感染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
端午連假各地艷陽高照,出門除了防曬、多喝水避免中暑外,眼睛的防護也很重要。戴上太陽眼鏡不但遮住烈日強光,也能隔絕紫外線傷害。只是太陽眼鏡的鏡片並非「顏色越深越好」,就算為了時尚美觀,兩種顏色的鏡片也不宜當作太陽眼鏡使用。
端午節應景粽子種類繁多,許多人就把粽子當正餐,但怕吃進去太多油脂和熱量,習慣一邊吃粽一邊喝茶,認為這樣可以去油解膩。不過營養師分析,這樣做恐怕適得其反,因為用餐時喝進過多水分會沖淡胃液,反而讓糯米做成的粽子下肚後更難消化。
在臺灣,約12%的民眾罹患慢性腎臟病,其中最嚴重的尿毒症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透析的人數超過9萬人。更值得注意的是,透析患者更以每年9千人的驚人速度成長,使得臺灣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高居全球第一,成為健保支出沈重負擔。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林志慶主任研究發現,低能量遠紅外線能有效緩解長期腹膜透析造成的嚴重併發症,大大提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