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伊蓮的玩啤世界的搜尋結果,共21筆
有時喝啤酒圖的是一種無拘無束,自在爽快的氣氛,如果有樹蔭乘涼美景加乘則更加享受。德國啤酒花園Biergarten就是這種幻想的極致表現,最早德國佬為了避免夏天時熟成啤酒的地下酒窖遭陽光直射,乾脆在酒窖的上頭種滿了大樹,驅散熱度,又在戶外放起幾張桌子椅子,瀟灑的喝起啤酒來,展現了德國人浪漫又實際的一面。
每年德國慕尼黑舉行的10月啤酒節,總在世界各地的報紙占據版面,滿山滿谷的人群大口吃肉喝酒,豪氣歡樂,像是一幅完美理想的啤酒宣傳廣告。
英國作家麥可傑克森,把啤酒分門別類,日後各地的啤酒賽也仿效跟進。
國際村的時代,飲食幾乎沒有時差問題,我們可以在晚餐時享用大清早自東京築地市場空運來的生魚片,甚至法國農場的有機蔬菜、美國波士頓的龍蝦等,飲食文化將人們與世界各角落以極度浪漫的方式串連,並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去年以來,大批來自北歐的啤酒軍團強力進攻台灣,在精釀酒客間引起一股討論熱潮。這些啤酒並非來自傳統商業大廠,而是以創意行銷著稱的精釀小酒廠,展現啤酒的無窮潛力。
從台灣啤酒研發暴紅的水果啤酒後,去年夏天開始接到水果啤酒評比的邀約,今夏新口味如葡萄、柳橙廣告強力放送,其他酒廠也推出了水果啤酒搶攻市場。走進超商,水果啤酒五花八門,彷彿到了菜市場挑選水果般熱鬧,其中有更多仿水果啤酒的水果發泡酒,包裝上極度亮麗誘人。
以往啤酒總是單純的派對飲料,專門負責炒熱氣氛,誘人微醺。然而啤酒的多元精廣其實可以像葡萄酒般,舉辦充滿趣味的主題型聚會。
自許為享樂主義者,兩個禮拜前我趕在蘇力颱風來襲,把握機會飛往了上海。這座國際都市面貌瞬息萬變,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廚,餐飲趨勢比台灣更新更流行,每次來都予我新的靈感。
經驗老道的旅行家,每個城市的記憶總會伴隨著當地的特色美食,酒類亦然:法國喝葡萄酒,蘇格蘭喝威士忌,巴西喝龍舌蘭,如果到美國,我會說非得喝上一杯當地的精釀啤酒。有些朋友在美國念書,卻一天到晚喝百威這些大眾啤酒品牌,對我這個愛吃鬼來說,有如參觀了有機農場,卻硬要跑到隔壁便利商店買御飯糰般,錯過了最精采的盛宴。
比利時早期釀造專供農夫喝的夏日啤酒,口感苦而乾爽,酒精濃度也不高,解渴之餘還多了點懷想昔日的浪漫。
台灣夏天的熱浪,總讓我想飛到其他國家避暑,或躲到酒吧內喝上一杯涼涼的啤酒。去年夏天我就拜訪了英國倫敦,感受那種炎熱卻不黏人的空氣,表現中規中矩的夏天。我更喜歡帶有獨特氣息的英國酒吧,不分季節都滿溢生活感,有如我們逛夜市一般自然。
酒吧跟夜店不同,夜店的音樂吵雜混亂,氣氛常壓迫得讓人喘不過氣。酒吧則像夜晚的咖啡廳,讓人待得舒服自在,有時也替寂寞的人找個伴。
6月初,夏天的輪廓變得鮮明,氣溫動不動就飆到35度以上,連魚缸裡的水都變得溫熱。前幾天遇到一位常跑品酒會的朋友說,熱浪來襲時,烈酒有時太過熱口,他最想喝的還是一瓶冰冰涼涼的啤酒,握在手心有消暑的作用,在嘴中更像一陣及時雨般紓解乾旱,舒服得不得了。
北京的文革宅院裡,來自美國的釀酒師Carl Setzer在這裡上友古人,以杜甫和孔子家鄉特產,釀出濃厚中國味的啤酒。
不只是在比利時,愈來愈多米其林餐廳使用啤酒搭配上好料理,甚至為菜餚量身打造酒款。
對啤酒玩家而言,參觀酒廠有如拿到白宮導覽的票,往往比逛酒吧更具意義。
當大部分人都在超商或大型超市採買啤酒時,真正講究一點的酒客,會跑到一些獨立或地點不好找的精釀啤酒商店,尋找那些限量或市面少見的特殊品項。
在你心目中,啤酒與葡萄酒狂人的印象各是如何?前者可能是挺著啤酒大肚的中年人,後者則該是穿著西裝的侍酒師,打扮氣質兩者天差地遠?
前幾天朋友邀約去一間名為「立吞」的居酒屋,立吞意為Standing Bar,沒有座椅,只能站立的意思。我回想起自己在地小人稠的東京,也跑了幾間以精釀啤酒為主的 「站吧」。
走一趟東京優質的精釀啤酒吧,光生啤酒選項就足以讓人心跳加快。
Asahi、Kirin、Sapporo、Yebisu,是你對日本啤酒的唯一印象嗎?旅遊過不少地方,我認為亞洲地區最好玩的啤酒旅遊城市,以日本的東京為首。行程除了參觀惠比壽區的Yebisu酒廠,Suntory的武藏野酒廠等大品牌外,另外一種選擇就是到酒吧內享用日本各地精釀酒廠所釀造的「地啤酒」,又稱為ji-birn,體驗多元的啤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