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低所得的搜尋結果,共80筆
日本政府內閣會議今天通過因應高物價新對策,包括針對低所得家庭普發3萬日圓(約新台幣7000元)及低所得育兒家庭發放兒童津貼等,預計動支預算規模約2兆2000億日圓。
少子化與學費凍漲等諸多政治相關結構性問題,嚴重衝擊我國高教發展,「2023高教改革論壇」今(25)日舉辦第二場座談,邀請國立與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兩位大學校長代表發表演講。前立委沈富雄會後點評,直言大學教師薪資被壓縮,「是斯文掃地、非常殘忍的作法」,兩位校長所言又更是「離題太多」,「如果我是私校學生的家長,會生氣地走出去,你並沒有想辦法要解決我的問題」,盼提高發言層次,拿出面對與解決高教國政危機的方案與氣度。
主計總處甫完成的統計指出,受食物、房租大漲影響,元月低所得家庭的通膨率3.31%,比平均通膨率更高,過去十年(101~111)低所得家庭的消費者物價更上漲12.8%,同樣大於各階層,顯示窮人面臨更大的通膨壓力,變得更窮。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最新研究警告,隨著多國紛紛針對國際合作、商務往來與投資設立更高的障礙,恐將波及全球經濟成長,衝擊幅度上看7%,低所得國家尤其首當其衝。
全球性通膨導致台灣實質薪資縮減、貧富差距擴大,直接影響到中低收入戶,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李昆澤等人,昨日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針對現行《社會救助法》已無法及時因應社會變遷,提出《社會救助法》第4條修正草案,盼法令能更快反映物價波動,以補強社會安全網,確保中低收入戶家庭能夠及時獲得支援。
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顯示,10月主要國際農業原料價格較去年同月相比仍呈「雙位數」增長,其中,玉米漲幅27.7%,漲勢最為驚人,稻米21.8%次之,小麥、黃豆分別各漲16.6%、12.3%;學者警示,台灣相當仰賴糧食進口,黃豆、玉米、小麥又是沙拉油、麵包、外食的重要食材來源,當食物類價格高漲,對低所得家庭衝擊最大,加上薪資成長有限,更加劇我國貧富差距。
英國新上任的女首相特拉斯第一個重大政策就是:推動大規模減稅,理由是為了「提振經濟景氣」。但這是一個註定惡化貧富差距、甚至對經濟亦無幫助的政策,因為台灣也才經歷過此教訓。
行政院昨表示已核定基本工資調漲方案,自明年元旦起實施,月薪將從2萬5250元調增至2萬6400元,時薪也由168元調增至176元,但目前沒有振興方案規畫。商總主席賴正鎰指出,隨著通膨、俄烏戰爭僵持、以及全球升息趨勢,現在正面臨經濟下行風險,若無振興經濟方案,將無法阻止國內經濟快速下滑,疫情「慘業」恐怕要更慘。
受到疫情與通膨因素影響,公益團體捐款短缺,開學日在即,元大金控長期的公益夥伴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家扶基金會)仍面臨龐大的助學金缺口,逾萬名受扶助之兒少急需外界伸出援手。元大金控深信,教育是翻轉人生希望的種子,29日宣布預計捐贈新台幣1,000萬元予家扶基金會,發揮拋磚引玉之效,號召各界接力捐款,讓弱勢兒少能安心上學。
貧富差距再擴大。行政院主計總處12日公布110年家庭收支調查,每戶5等分位所得差距6.15倍,比109年6.13倍再擴大,且是連四年擴大,並創下101年以來的近十年新高。
審計部總決算審核報告顯示,2015年到2019年綜所稅所得淨額1000萬元以上,平均列舉扣除金額高達140萬元,遠高於其他級距。面對高所得獲得租稅減免利益較低所得來得多,財政部官員表示,將就審計部的決算報告建議,會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滾動式檢討、評估。
蔡政府宣稱經濟表現好,國民黨立院黨團昨開記者會,痛批所謂的經濟成果,並沒有讓全民共享,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黨團總召曾銘宗列出當前社會有6大不公平現象:家庭負債累累、貧富差距擴大、薪水越來越少、物價越漲越高、缺電停電限電、富者囤房。
受到新冠肺炎衝擊,國內民眾所得高低差距再擴大!依據財政部公布2020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綜所稅申報戶共646.2萬戶,分成20等分位比較,最低5%平均所得僅有3.4萬元,但是最高5%平均所得505.3萬元,最高與最低差距擴大為148.6倍,比2019年的130.2倍快速惡化,再創國內貧富最大差距。
通膨壓力未見和緩,主計總處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3.39%、創近10年最大漲幅,已是連續3個月飆破3%。這波物價上漲以蛋類及肉類為主,外食費漲幅更一舉衝上13年半新高,油料、蔬菜、水果、家庭用品及房租則是無一不漲,對經濟能力弱勢的低所得家庭,CPI高達3.64%,痛苦指數遽增。
主計總處5月27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指出,雖今年以來對外貿易表現頗為亮麗,國內民間投資持續熱絡,但最近因受到本土新冠變種病毒疫情突如其來急劇升溫影響,而重創民間消費,首季僅有成長0.23%,較之前預測的1.22%,減少0.99個百分點,使得今年經濟成長從2月預測4.42%下修為3.91%,降低0.51個百分點,「保四」極為不易。
主計總處甫完成的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食物價格較上年同期大漲5%,為近六年同期最高,由於後20%低所得家庭的食物支出比重極高,隨著食物高漲,低所得家庭通膨率也升至2.88%,創下近14年同期最高,通膨壓力居各階層之首。
央行理監事會趕在12月祭出第四波信用管制,內政部也提出《平均地權條例》及《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修正草案,祭出五大打炒房措施;外界關注財政部是否同步推動房屋稅條例修法,祭出「囤房稅2.0版」?工商時報今(23)日舉辦「居住正義系列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與財政部賦稅署,一同探討囤房稅爭議並提出改革建言,希望能讓政策擬定更加完備,在不傷及無辜及產業發展下健全房市發展。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指數為73.33點,為今年2月以來新低;其中,民眾對「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信心大幅下降3.35點至35.5點,這個數字顯見對物價走勢是「極度悲觀」,低所得家庭加薪不易,年終獎金發放有限,若通膨時間拉長,恐怕很難度過難關,建議政府應對低所得的家庭給予適當補貼。
通膨壓力大,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84%,今年以來6度超過2%通膨警戒線;若以所得層級別分類,低所得家庭的負擔更重,CPI年增率更一路飆到3.05%,比CPI總指數年增率高0.21個百分點,若不考慮農曆年節短期因素,主計總處證實,低所得家庭的通膨壓力創逾9年(101年10月以來)新高;而中、高所得家庭CPI年增率分別為2.87%、2.75%。
主計總處7日公布物價統計,11月低所得家庭的通膨率升破3%,創下近6年最高,顯示在當前物價環境下,低收入家庭面臨更大的物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