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作戰飛機的搜尋結果,共263筆
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四星上將米尼漢(Mike Minihan)警告,美國最快恐在2025年與中國爆發衝突,最有可能是為了台灣,他敦促旗下指揮官讓麾下部隊在今年達到最佳的作戰準備狀態。米尼漢特別提到中美可能爆發無人機群衝突,指示部隊準備好以一架飛機就可投放100架無人機。
除夕(農曆12月30日)對華人社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大日子,因為它是歲末全家族齊聚團圓的節日,一大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除舊佈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因此,傳統習俗上,當天廳堂大門口要更換春聯,紅通通的春聯貼滿家中重要位置,濃濃的年味一下子就回來了。
●受訓期間3起死傷意外事件
最近10年,在亞太地區展開了一場航空母艦競賽,而且類型各有千秋,包括美國第七艦隊的雷根號航空母艦(USS Ronald Reagan CVN-76),中國大陸北海艦隊的遼寧號航空母艦(16),以及經過甲板強化改裝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出雲級兩棲突擊艦。另有韓國的CVX航空母艦計畫。
英國國防部(MOD)剛剛給予艾拉力斯飛機公司(AERALIS)一份合約,由他們開發新的輕型噴射機,做為紅箭飛行表演隊(Red Arrows)的新一代機種。目前紅箭小組操作的是著名的鷹式噴射機(Hawk Jet),該機已經服役超過40年了,已到了世代交替的時候。
美國空軍(USAF)是西方國家中唯一運作戰略轟炸機的軍種。它們構成了美國核3系統的一部分,增強了洲際彈道飛彈(ICBMs)和潛射彈道飛彈(SLBMs),成為了第3支柱,鑒於資源的稀缺性和美國國內關於適當的戰略態勢和力量組合的長期爭論,學者們不可避免地質疑保留3種戰略武器的必要性。戰略轟炸機經常被指責為可能是多餘的,歐洲軍事專業媒體彙整了當前國際間的正、反論點,可供讀者參考。
媒體報導,拉法葉艦將交由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進行改裝,據聞其戰鬥管理系統與新加坡的「可畏級」巡防艦相當。
大陸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蘭順正11日在澎湃新聞撰文指出,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首次展示反無人機體系,隨著航模及消費級無人機改裝成攻擊型無人機、巡飛彈有「井噴」之勢,給傳統攔截有人駕駛飛機和飛彈為主的防空作戰體系,帶來新挑戰。為應對「蜂群」來襲,以多型裝備構建反無人機體系成了必然選擇,在這一領域中國走在世界先進前緣。
正值中國軍方近日在珠海航展上大秀肌肉之際,美國軍方準備撤離在日本空軍基地的老舊F-15戰機,以較先進的F-22A暫時部署來填補空缺。美國之音引述專家建議,美國應向該基地永久部署F-35A等第五代戰機,提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鬥態勢以及嚇阻中國入侵台灣的威懾力。
高度人工智慧化的無人機伴隨著有人駕駛戰鬥機,為其提供情報、信息以及火力上的支持,這種近幾年來廣受言論的空中新戰術「忠誠僚機」曾被認為過於前衛,可能尚需時日才能面世。但在第14屆中國航展上,由航天科技集團九院飛鴻公司研發一款名為FH-97A的忠誠僚機,其先進的設計理念將顛覆現有空戰模式,預料在這次航展上會相當轟動。
●中俄空軍聯手,武漢會戰和日機作最後一拚
近期美國空軍宣布,永久性撤出48架駐紮在日本嘉手納基地的F-18C/D,撤出這批服役已達40年的老飛機並不意外;緊接著,美國空軍計畫在澳洲北部空軍基地部署6架B-52戰略轟炸機。今年初,美國曾將4架B-52轟炸機部署於關島。美軍把這種老掉牙的轟炸機部署到亞太地區,很明顯針對的是中國大陸:一方面正面告知中國大陸「我來了」,在另方面卻是一句講不出來的話「我撤了」。表面上是陣陣旗鼓,實際上是戰略撤退。
近期美國空軍宣布,永久性撤出48架駐紮在日本嘉手納基地的F-18C/D,撤出這批服役已達40年的老飛機並不意外;緊接著,美國空軍計畫在澳洲北部空軍基地部署6架B-52戰略轟炸機。今年初,美國曾將4架B-52轟炸機部署於關島。
●武漢會戰中俄空軍協同作戰
北韓今年試射飛彈的次數創紀錄,美日韓加強軍力展示,並時隔多年再舉行野戰演習。美國空軍B-1B轟炸機日前飛抵關島,韓國軍方消息人士透露,美軍除了派出F-35B、F-16等100多架戰鬥機參與美韓聯合軍演,名列美國三大戰略轟炸機的B-1B也可能加入。
俄烏戰事陷入膠著,俄羅斯總統普丁下達局部動員令,徵召30萬名預備役軍人赴烏克蘭作戰,許多俄年輕男性聞訊而逃,紛紛搭機前往他國,空前的飛機需求推升機票價格走高,現在一張私人機票價已經來到2萬(折合新台幣約68萬)至2.5萬英鎊(折合新台幣約85萬)。
(羅英德上將原著)
南韓和美國今天展開5年來首度在朝鮮半島附近的聯合海軍演習,而北韓昨天剛試射一枚彈道飛彈。
8月初,北京當局為反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一行訪台,連續多日於台海周邊展開軍演行動,除有多枚彈道導彈飛越台北盆地上空,並朝畫設台灣海峽的演習區域進行遠火射擊外,更有多艘解放軍艦艇繞行台灣周邊海域並試圖進入我24海浬的範圍,其中令國內外相當關注的,還包括以往作為兩岸軍事緩衝的海峽中線,今後是否依然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