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供給面改革的搜尋結果,共19筆
中國政府計畫在2030年與2060年分別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兩大目標,因此打造更乾淨的能源基礎建設將是施政重點。從近期工業與原物料類股的表現來看,也相當符合中國的政策方向。
過去每次遭遇國際市場變局,大陸就出現「擴大內需」的呼聲,但這次情況改變,大陸官方及民間已經沒有太多資金可以投放,來提振經濟了。因此,大陸知名經濟學家李迅雷最近反向操作,主張進行供給面的改革,才能救經濟。
李克強在大陸年度人大會議提出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了大陸經濟面臨的內外交逼壓力。李克強強調,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轉中充斥著矛盾與衝突關係,讓政策推動很難立竿見影。不管是財政或貨幣政策,擬定及施行都遇到一定的瓶頸。去年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在下半年原物料價格大舉彈升後,企業主動去產能的誘因愈來愈弱,推行難度也愈來愈高。更不用說,房地產價格持續飆升,使得房地產淪為投機炒作的工具,無法帶動實質居住需求,也讓去庫存目標漸行漸遠。
大陸國內玉米產量供過於求,卻還要依賴進口,歸咎原因是受到補貼制度,導致國產玉米價格比國外貴,而「農業供給面結構性改革」要從產銷層面做改變,同時改革玉米價格形成機制,把實際價與補貼價分離,一切交由市場決定。
大陸消費實力日漸茁壯,去年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突破60%,一改過去「三駕馬車」的經濟發展模式。專業人士預估,今年大陸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有10%的成長空間,特別是具有公共性質的教育、保健等服務領域,或成為消費熱點。
大陸各地「二會」陸續舉行,許多省分調降今年的消費成長預測值,也訂出刺激消費政策。大陸商務部指出,「十三五」規畫時期,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會逐漸上升,對經濟貢獻率甚至會達到7成,重點會放在挖掘養老健康、汽車等產業。
大陸中央調整經濟結構,祭出宏觀政策──供給面改革,企業為避免斷頭借不到資金、銀行業者創造業績,近期積極搶發貸款,讓半個月內信貸放款金額就飆高1.7兆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8.5兆新台幣。這種奇怪情況,疑吸引大陸人行開會檢討,除認為銀行端對流動性預期偏向樂觀,導致準備不足,要求好好反省,也重申不會輕易降準的立場。
大陸為了救經濟,去年多次宣布降息與降準,不過,新華社主管的《經濟參考報》指出,這項貨幣寬鬆政策的效益卻在遞減中,且目前大陸中央的主基調是供給面改革,所以市場或許要降低對人行大幅貨幣寬鬆的預期,降准降息仍在政策籃子中,但節奏將明顯不如去年。
大陸為了救經濟,去年多次宣布降息與降準,不過,這項貨幣寬鬆政策的效益卻在遞減中,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去年底貨幣供給額M2年增率已飆升至13.3%,顯示流動性在可控範圍,同時大陸中央現在主攻供給面改革基調,專家研判,今年貨幣寬政策將會配合這項新政而定,整體上,降息或降準力度會不如去年,以免產能過剩問題失控。
面對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嚴峻等問題,加大企業倒帳與地方債違約風險,大陸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為《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寫序言,釋出大陸未來金融發展風向球,包括金融發展有其週期性,相關監管與改革工作不應碎片化,要以外科手術式措施化解短期風險,金融業也要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做供給面改革政策的強力後盾。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赴山西考察鋼鐵及煤礦企業,表明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高度重視,並提出要做好產能優勝劣汰,也為A股提供炒作題材。在供給面改革加速刺激下,6日產能過剩行業集體暴漲,煤炭、鋼鐵板塊出現漲停潮,有色板塊跟進飆漲。
大陸2015年的房地產行業可謂糾結。庫存依然在攀高,全大陸商品房待售面積11月達到了6兆9637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房價方面,3、4線城市的房價依然在水深火熱之中,大中城市也是冷熱不均、動盪不定。70個大中城市住宅價格指數前4個月環比下降,自5月分開始,整體上反彈明顯,年末甚至出現了加速上漲的趨勢,但深圳房價見頂回落的風向標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房地產開發的投資信心最能說明問題,2015年前10個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僅增長2%,住宅投資增速更僅同比增長1.3%,已經直逼金融危機時期。
「大陸經濟怎麼走,全球都在看!」明年是大陸「十三五」規畫開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然目標,也要讓經濟保持中高速成長。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主持「深改組」會議指出,明年改革重點將著重於「四個全面、五大發展」,而占有國家經濟發展重要地位的央企,近期積極推進兼併重組工作,以提升競爭力與「走出去」的能力,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央企重組進度提速,預料將有30兆元(人民幣,下同)國有資產活水,注入資本市場。
最近大陸有個熱門的經濟名詞「供給經濟學」,但是從大陸鋼鐵產業及一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製造業現況來看,似乎正是對供給經濟學的反諷。
從11月開始,「供給側改革」突然成為大陸財經新聞熱門關鍵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度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著李克強在會議要求「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隨後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議(APEC)又對與會國家領袖提出「供給側改革」。隨著高層密集發聲,學界及財經企業界解讀是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開始熱切討論其意涵、可能政策及企業因應策略。
大陸明年進出口關稅最新調整方案出爐,將擴大民眾日用消費品降稅幅度,並降低許多產業所需的先進設備關稅,幫助產業轉型升級。特別的是,包括風力發電機組等27項環境產品,稅率全降至5%,而根據國內生產情況,明年也將取消磷酸等商品的出口關稅。
面對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大陸從中央政府到學者專家頻頻大聲疾呼要推動「供給側(面)改革」,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相繼為此定調後,知名經濟學家吳敬鏈5日更公開呼籲不能一味靠投資拉動經濟,要從供給面解決問題,顯示在施政思路上,大陸政府目前在從過去偏重需求端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擁抱供給面的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下月登場,面對全球經濟變局及經濟下行壓力,各單位正拴緊螺絲,全力衝經濟,房地產、金融風險等議題有望入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要創造「小政府、大市場」格局。
「從需求到供給,大陸經濟思路轉變!」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下,面對成長放緩、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下,9天內就有4名中央高層人士談到「供給面結構性改革」,想藉此改善市場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強供給面結構改革,頓時成了財經界熱議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