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保單最低死亡保額的搜尋結果,共05筆
根據本報針對21位壽險公司董總、商品精算副總進行的問卷調查,有15位、即逾七成壽險高層預估2021年新契約保費將重返兆元規模,且其中14位還預估2022年仍將比今年成長,即連續兩年新契約保費都將逾兆元,擺脫2020年新契約保費僅9,168億元的「墜崖式衰退」窘境。
一定要付出成本買保障。為導正壽險業大量賣儲蓄險的「歪風」,保險局近日已拍板最低死亡保額方案,即16歲以上到30歲的保戶死亡保額至少要是保價金的190%,31~40歲為160%,一直到90歲都必須有102%,預計明年7月1日上路,影響所及是想買儲蓄險的保戶每年可能要多花6、7千元買壽險保障,否則就是十年內不要提前解約出場。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台壽險業示警,指壽險業投資過多美元債券,若利率走低,台灣壽險業資本緩衝恐不足,對此,保險局表示,早已準備三大措施,一是要求大股東儘可能以普通股增資;二是新增淨值比指標,明年4月1日正式上路;三是出售未到期債券利得,必須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保險局表示:「我們都準備好了!」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台壽險業示警,指壽險業投資過多美元債券,若利率走低,台灣壽險業資本緩衝恐不足,對此,保險局表示,早已準備三大措施,一是要求大股東儘可能以普通股增資;二是新增淨值比指標,明年4月1日正式上路;三是出售未到期債券利得,必須提列特別盈餘公積,保險局表示:「我們都準備好了!」
2020年壽險新契約保費恐被鎮在「五指山」下。壽險業者分析,保險局目前規劃、預告中的各項新措施,影響最大的共有五項,一是調降責任準備金預定利率,二是訂定死亡保障最低比率,三是利變保單宣告利率平穩機制,四是70歲以上保戶投保有解約金保單,必須錄音、錄影,五是保單要依IFRS17精神計算合約服務邊際利益(C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