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保育物種的搜尋結果,共810筆
去年北市動物園企業工會曾到市府門口陳抗,要求北市重視專業保育員的薪資待遇與危險加給,北市議員耿葳2日在市政總質詢上指出,若中央核准,北市府是否能同意編列危險加給,給保育員更多保障,台北市長蔣萬安承諾,會在每周四固定的行政院會向中央反應保育員危險加給議題,最近也會再發文中央,積極爭取相關福利。
農委會林務局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攜手推廣友善石虎農作,多年來共推「友善石虎農作標章」,自2019年迄今,家樂福、和泰集團、無印良品、聖德科斯、棉花田等多個通路,陸續協助農民販售山蕉、檸檬、茶葉和柑橘等優良農作物,也讓石虎有更安全的棲息環境。
台北市立動物園危險職務加給超過30年未調,去年向中央建議提升3000至5500元不等金額,今年3月遭到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退回。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今表示,修改文件後將送到教育部及人事行政總處,期盼各界給予協助,讓專業人員持續保有工作熱忱。
2017年零安樂政策上路後,遊蕩犬數量逐年增加,收容中心量能難以承擔,農委會統計,2022年遊蕩犬隻已上升到15萬9697隻,人犬與生態衝突不減反增。
台灣生態電影「守護黑面琵鷺」近期上映,新北市動保處用行動力挺,邀請板橋區海山國小師生觀賞電影,並請拍攝導演梁皆得到場。動保處表示,市府每年救援超過6000件野生動物案,希望藉由電影,讓學生從小建立保育觀念,培養對生命的關懷,以實際行動支持黑面琵鷺等野生動物保育。
2017年迫於民間團體壓力開始實施零安樂政策後,遊蕩犬數量大大增加,據農委會統計,2020年全國推估遊蕩犬數為15萬5869隻,2022年上升到15萬9697隻,遊蕩數目不減反增。農委會今(25)日舉行「商研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工作小組」會議,但有動保團體指出,會議將範疇擴大到原生物種已引起遊蕩犬存活的恐慌,因此拒絕與會。
真的太幸運!一名網友表示,日前去山林健行時,想碰碰運氣看能否遇上二級保育類動物「阿里山龜殼花」,結果竟然直接遇上一級保育類蛇種「金絲蛇」,讓他興奮地趕緊拍照上傳臉書社團,分享猶如中頭獎般的喜悅,照片曝光後,也讓其他網友相當驚豔。
今(22)日為聯合國訂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旨在促進全民了解及提升關於生物多樣性相關議題的認識。六福旅遊集團與莊福文教基金會特別選在今日舉行首屆「六福永續獎」頒獎典禮,今年以「瀕危動物」為主題,評選小小動保達人,主辦方希望透過活動能為孩子埋下動保的永續種子。
苗栗縣後龍溪與多條支流,是瀕危的1級保育類野生魚種「飯島氏銀鮈」重要原生棲地,新竹林區管理處最近特別與台灣大學,舉行飯島氏銀鮈保育行動平台會議,邀請政府機關、保育團體針對族群現況、生存危機與保育策略等議題交流,希望藉此透過各方參與與公私合作來推動保育。
苗栗縣後龍溪與多條支流,是瀕危的1級保育類野生魚種「飯島氏銀鮈」重要棲地,新竹林區管理處最近與台大舉行飯島氏銀鮈保育行動平台會議,針對族群現況、生存危機與保育策略等議題交流,希望藉此透過各方參與推動保育。
近日有民眾向新竹市政府通報,在車水馬龍的市區道路上,竟出現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柴棺龜。市府人員將柴棺龜送往新竹動物園暫時收容,在專業獸醫檢傷判斷健康狀況良好後,評估符合野放標準,已由產發處生態保育科尋找適合地點野放。
在英格蘭東南部鄉村阿丁萊(Ardingly)地底下的防爆冷凍庫中,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萬種野生植物的種子,其中許多植物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農委會林務局宣布「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平台正式上線,公開全臺45條區域保育軸帶、44個綠網關注區及多項生態地景圖資,農委會陳吉仲主任委員、相關機關、學界與企業代表與會見證,未來將以此作為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育空間治理的重要藍圖,以紮實的資料基礎支持政府及民間單位於土地利用與經營規劃導入保育措施,共建從森林到海岸各種環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生活。
玉山銀行長期關注環境永續發展、支持台灣原生物種保育,為推廣生態知識及保育觀念,玉山贊助生態紀錄片「消失的紫斑蝶」,透過微距細膩的影像,探索紫斑蝶的生命軌跡與美麗姿態。
體驗動物保育員、獸醫師工作,與長頸鹿、黑猩猩面對面,北市動物園今年暑假營隊將於15日上午10時開放網路報名,這次活動對象從國小低年級擴大到社會大眾,北市動物園長諶亦聰表示,今年暑假將推出5種主題營隊,還有首次為18歲以上喜歡自然的朋友設計的「蟲語花工作坊」,歡迎大家來體驗。
台灣特有種植物「武威山烏皮茶」,以屏東縣瑪家、來義2個原鄉為主要棲息地,但因野外族群數量稀少,成了嚴重瀕臨滅絕物種,所幸在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的努力下,成功復育出3500多株幼苗,屏東縣長周春米選在母親節前夕11日攜手族人將60株種回瑪家鄉,讓它落葉歸根。
外來物種「斑腿樹蛙」入侵花蓮吉安鄉,最早是在2年於瑞穗鄉發現斑腿樹蛙蹤跡,嚴重威脅本土樹蛙族群,縣府農業處為保護原生物種生存環境,將持續清除計畫,展開捕捉移除,防止「斑腿樹蛙」擴散。
瀕臨滅絕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狐蝠」,近年穩定可見於花蓮市區,其中北濱國小菲島福木等植物果實,是狐蝠重要覓食地點,近期因校舍重建,花蓮林管處與縣府以及師生合作,昨將福木移植到北濱公園,讓台灣狐蝠保有重要的食源植物。
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4月7日於布袋溼地進行鳥類調查時,發現1隻黑面琵鷺倒臥在灘地上,出現軟頸、翅膀下垂、無法站立、虛弱等症狀,立即通報嘉義縣政府救助,經初步調查疑似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南投縣各鄉鎮市郊或山區生態豐富,每逢天氣回暖民眾住家常有不速之客「蛇」。南投市賴姓男子日前傍晚在庭院運動,赫見一條長逾2公尺的長蟲從眼前閃過,趨前細瞧,竟然是有「最美家蛇」之稱、三級保育類黑眉錦蛇,其身上美麗紋路令人驚豔,趕緊用手機拍照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