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信用中國的搜尋結果,共363筆
歐美銀行近來頻頻爆雷,各國金融業嚴陣以待。投行高盛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近日分析,美國的銀行與瑞士信貸銀行事件風險影響溢出到中國的可能性較低,全球也不會出現如2008年的經濟大危機。
據滙豐集團2月28日發佈的一項最新全球調查顯示,生活在大陸的受訪國際人士中,有75%表示未來一年將繼續留在當地,這一比例在全球受訪市場中最高(全球平均61%),顯示出大陸對國際人士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揮別了艱困的2022年,全球投資人引頸期盼的就是隧道盡頭的曙光。中國的經濟重啟,以及與中國相關的大宗商品、貨幣和股票市場反彈,為相對樂觀的前景奠定基礎。對固定收益投資人而言也是一樣,受到中國經濟重啟的主軸帶動,聯博預期2023年亞洲信用債券及貨幣市場,有進一步走升的潛力。
隨著俄烏戰局的膠著,它的蝴蝶效應也在持續擴大中,而其也直接地牽動全球的地緣政治及經濟,大戰是否會爆發,是2023年的通關密語。
儘管中國大陸政府已放棄新冠清零政策,但三年來大規模防疫累積的經濟成本動搖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基礎。美國之音引述多位專家分析,財政負擔將影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並拖累中國的經濟復甦步伐。
大陸最近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3年定調,會議對房地產給出具體要求是: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併購,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這就是2023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基調。
中、日兩國今年都在減持美債,儘管美國公債近來有反彈跡象,但能否維持下去,還要看聯準會(Fed)的下一個動作。至於為什麼近期會出現多國拋售美債的情況,前立委郭正亮26日在中天節目分析,一是美國把盟友當韭菜割,二是美國持續濫用美元的國際信用。
根據本報報導,10月28日大陸的房債危機進一步升級,包括龍湖、碧桂園、綠城等多家大陸房地產開發商的境內與境外債券同步重挫,造成上海、深圳與香港股市同步重挫,上證綜合指數已經跌至2,900點的關卡,而屢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低的香港恆生指數,周五重挫564點,直接摜破15,000點大關。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徵信管理局昨(10)日刊發題為《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的文章,表示將建設完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推動不同領域、不同平台的個人和企業信用資訊共享應用,不同徵信系統互聯互通。值得關注的是,人行提出將為「每一個經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
全球景氣下滑、終端需求走弱,電子業庫存壓力升高,國泰金控今舉辦第3季台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發表會,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3.2%(原本預測3.4%),國泰也首次預估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為2.7%,比主計總處、央行預測的還悲觀,經濟成長率「難保3」。
美國總統拜登18日在美國媒體播出的專訪中指出,一旦中國以前所未見的武力攻打台灣,美國將會出兵馳援。這是他上任以來第四次正式、公開表達美國派兵馳援台灣的承諾。但他的正向承諾顯然與目前正在參議院審議的《台灣政策法》背道而馳。
美國總統拜登18日在美國媒體播出的專訪中指出,一旦中國以前所未見的武力攻打台灣,美國將會出兵馳援。這是他上任以來第四次正式、公開表達美國派兵馳援台灣的承諾。但他的正向承諾顯然與目前正在參議院審議的《台灣政策法》背道而馳。
中國爛尾樓風暴帶起屋主「停貸潮」,拒繳房貸,這類項目累計達326處。分析指出,嚴苛清零、失業率高、消費不振導致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對於前景信心欠佳,買房還房貸不再是優先。
2019年瑞幸咖啡在美國NASDAQ交易所上市,隔年就爆發假帳風暴,造成投資人重大損失而下市。瑞幸咖啡的承銷商全是赫赫有名的投資銀行,包括: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簽證會計師是安永(Ernst Young),重量級的專業機構一路監管、護持,卻集體捲入假帳風暴,凸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在財務帳冊與公開資訊上,存在重大的死角。
近來申購倍數呈現30、50倍的中國大陸城投債產品,即俗稱準市政債,元大寶華綜經院市場報告12日分析,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明顯下行的情況下,成為投資市場新熱點。元大寶華研究發現,城投債市場出現三大現象:一、城投債發行規模大幅成長,2021 年發行額已逾GDP5%以上;二、私募比例明顯提升;三、未評級債項大幅增加,反映出不理性投資風險已然出現。
中國民生銀行是大陸第一家由民間資本設立的全國性商業銀行,雖然過去幾年爆發各種弊案與倒債風暴,仍是總資產高達人民幣7兆6,970億元(2021年6月),放款餘額超過人民幣4兆元的超大銀行。
儘管今年2月以來,由於美國聯準會升息導致中美利差縮小,且美元相對人民幣升值,導致外資持續減持中國債券,但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認為,較中美實際利率以及債券殖利率,中國債券實際上仍保持吸引力。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繼續保持匯率穩定,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長期來看,全球投資者增配人民幣債券將是趨勢。
大陸經濟呈現明顯復甦勢頭,且當前流動性合理充裕,下一步將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加快落實政策措施,當前A股性價比依舊偏高,經濟復甦和政策發力,下半年有望繼續支撐A股,大中華基金後續好績效表現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