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健保制度的搜尋結果,共260筆
為解決國內長期缺藥問題,衛福部27日決定不在今年調降健保藥價,未來由「防缺藥中心」統一採購易缺藥品等規畫,但基層藥師認為,缺藥是因價格受制於健保藥價,為結構性問題,很多指示用藥1顆不到1元,廠商無利可圖,寧可生產保健食品,如果未來無法讓「指示用藥」回歸自由市場機制,缺藥問題仍然會持續發生。
內閣持續改組,衛福部長薛瑞元確定留任,健保署長李伯璋將卸任,並由現任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接任。對此,精神科名醫沈政男表示遺憾,他除了細數李伯璋這些年所做的許多健保改革,並透露李伯璋準備推動醫療部分負擔改革,可惜未竟全功就必須離職。
前副總統陳建仁將接任行政院長,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投書《中時新聞網》「連戰打造健保;陳建仁護航高端」一文,比較兩位前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長的格局。該文使連戰日前發表《連戰回憶錄》,提及1995年在行政院長任內排除萬難,終於讓全民健保提前上路的歷程,再受關注;連戰在書中除了感謝當時李登輝總統的信任及相挺,也感慨國民黨每在選舉時就遭對手抹黑賣台。他指出,當年雖起既得利益人士反對,影響他兩次參選總統的得票,但為多數人民謀福祉,他問心無愧。
近日一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病友痛訴我國健保放棄SMA病患,不願給付藥價,病患不得已前往大陸治療,呼籲衛福部放寬給付條件。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SMA藥價昂貴,病患平均1年治療費近千萬,目前已排定廠商下周前來議價,目標農曆年前談妥。
眾所周知,國內健保支出不斷的上升,造成健保財務吃緊,健保局為改善不斷惡化的財務問題並讓健保資源配置更趨透明、健保資源使用更有效益,除了推動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外,同時透過與民間商業保險業者合作,期以健保偕同商保,提供民眾更到位且全面的醫療保障。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2021年台灣的人身保險總保費收入約新台幣3兆元,創下許多世界紀錄,如保費總收入排名全球第十;而總保費收入中占比最高的人壽保險,其保險滲透度,即保費收入/GDP的比率,排名全球第二;相較上,健康保險保費收入占13.7%。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總理德魯(Terrance Drew)7日訪台,今上午造訪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親自接待,並簡報全民健保制度、數位轉型與創新的成果。聖克訪問團就全民健保經營應用及未來發展,提出各項意見,現場討論踴躍,台灣的健保制度也再度獲得國際的肯定。
距離九合一選舉投票已不到20天,各候選人進行最後衝刺,國民黨屏東縣長候選人蘇清泉日前提出65歲以上老人免繳健保費政策,遭現任屏東縣長潘孟安狂酸,但蘇清泉強調許多縣市都有相關政策,認為自己提出的政見並不過份。
健保財務狀況吃緊,安全準備金恐不足1個月,為了讓健保資源更有效利用,不只推動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健保署更與商業保險業者合作,希望透過「商保補位健保」方式提供給民眾更全面保障。健保署並在網站規劃專區宣導,提供民眾挑選保險應優先選擇實支實付型等4項建議。
目前全台有5萬4千多名醫師,新北市醫師公會約有6,700名會員,為國內第二大醫師公會,基層診所占比則是最高。
為期三天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7日閉幕,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示,正在推動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生產),應該由政府帶頭投資,才會讓大家有信心。BTC委員張鴻仁進行總結報告時,期許政府建制台灣韌性產業鏈,由健保當成重要平台,並建立「健保沙盒」,同時呼籲國發會天使基金,要對生醫新創能提高投資金額上限。
在癌症治療領域,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但不少新藥、新療法沒納入健保給付,導致許多癌友負擔不起而「看得到、吃不到」,甚至出現「要錢,還是要命」的天人交戰的抉擇,相關癌症病友團體發聲希望政府能夠考慮以商保補位健保的方式,減輕癌友和其家屬的經濟負擔。國民黨團今天(16)上午開記者會指出,國內癌友在治療過程中,所面臨到天價的醫療費用,所引發經濟困境,必須讓政府聽到、看到,並且盡速研擬是否能讓商保補位健保的可行性,並參考國外政府部門成功實例,以減輕癌友和其家屬在經濟上的負擔。
新北市醫師公會7日舉辦論壇,以「健保永續面面觀」為主題,廣邀產官學界專家學者,針對全民健保從制度、財務、品質各面向,進行深入探討。
疫情爆發後,台灣快速反應組成口罩國家隊,時至今日,包含口罩國家隊傳出混陸製口罩佯裝台灣製醜聞,以及近期大陸口罩以低價傾銷全世界,許多台灣口罩廠更不堪虧損、倒閉。不僅口罩受影響,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2021《醫療器材展業年鑑》指出,台灣從大陸進口醫療器材(以下簡稱:醫材)的進口值,在短短2年內,從70億成長至近百億,漲幅近3成,但這看似自由競爭的醫材市場,實際因健保制度的不完整而對陸牌醫材相當有利。根據市調公司波仕特日前公布「台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數據顯示,針對民眾較陌生的手術用醫材,近9成5的民眾對於醫材的進口來源地包含大陸一事渾然不知。
國內疫情變化不斷,在這波疫情之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購買快篩劑和口服藥被質疑慢半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點出關鍵,他表示,台灣一向自豪的健保醫療打出原形,認為「醫療省錢思維」使得部署落後;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醫師陳昶宇表示,健保制度問題非短時間可解決,疫情只是個照妖鏡。
國內疫情嚴峻,今年已超過200萬人確診,醫護人力緊繃下,許多醫護都在苦撐,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直言,一場疫情把台灣自豪的健保醫療打回原形,包括醫療人員長期高檔運作,以及第一時間不敢大量買快篩、抗病毒藥物等,醫療省錢思維使得部署落後。
立法委員余天近期在媒體透露,他的家人罹患直腸癌,一年抗癌費用就要300萬元,讓他大呼吃不消。為什麼癌症治療費用如此昂貴?我們不是有全民健保嗎?為什麼健保不付?
台灣自1995年3月1日開辦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全民健保」)以來,已歷27年。人民享用「既便宜、又方便」的醫療,早已有口碑。依據2021年底的《衛生福利年報》資料,台灣2019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為6.5%,此與美國醫療健保支出占GDP比率高達17~18%相比,自然顯得「物美價廉」;無怪乎台灣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持續上升,2020年更高達90%。甚至驚動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大力推崇台灣的健保制度,認為值得美國學習。
本土疫情再起,每日確診人數已近3萬人大關,日前台北市長喊出不排除「軟性封城」。柯市長表示,要不要軟封城取決於病床數夠不夠。如果醫療體系扛得住,「就盡量不做限制、這次衝過去」。所以問題的重點,是我們的醫療體系能不能承受這波疫情的衝擊?
來自單親家庭的林姓男子是中低收入戶,自父親過世後便獨自生活,曾因收入不穩定而以網咖為家,透過健保署的愛心基金得以清償3萬多元的健保費。愛心基金成立超過20多年,集結社會善心人士的捐贈,迄今已協助超過2200個弱勢家庭,逾4770人受惠,補助金額高達5000多萬元,而新北市去年就有94戶、139位弱勢民眾透過愛心基金協助,代為清償健保費逾29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