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健保署的搜尋結果,共1,743筆
上百萬名高血脂患者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立普妥」3月開始缺貨,再度敲響台灣醫藥警鐘,不少藥師向CTWANT記者坦言,「這是台灣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全球缺藥主要受疫情、原物料短缺影響,但多位專家直指台灣「缺藥另有內情」,「4/1起『立普妥』健保給付從1粒9元降到7.5元,台灣砍藥價,這要怎麼搶藥?」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審查再生醫療法草案,衛福部長薛瑞元透露,目前健保署正在進行CAR-T細胞療法核價,未來有望嘉惠國內病患。健保署指出,現正積極與廠商洽談價格,力拚今年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健保支出速度遠超過保費收入,然而想讓健保永續經營,不能只靠漲價或撥補。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呼籲提出以區塊鏈為概念的建議,呼籲政府導入數位科技,透過區塊鏈避免藥物濫用、警示多重副作用、防止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同時在個資的保護之下,授權用戶提供健康數據給醫界、學界或民間,開拓更多醫療服務的可能性,達到節流、開源的效果。
健保署昨公布110年全國225家醫療機構財務報告,其中有201家整體結餘435億元創下歷來新高,林口長庚醫院、高雄長庚醫院分別以34.79億、32.63億佔據1、2名,成大附醫、義大醫院則首度闖進前5賺醫院,臺大醫院則從109年的第4名跌至第8名。
健保署今公布110年度醫療院所財務報表,醫療院所共有201家整體結餘435億創下歷來新高,但醫務收支部分仍有62家虧損,顯示多數機構獲利仍是靠非醫療的業外收入支撐。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受到健保總額影響,醫院獲利是每況愈下,呼籲政府應逐年調高健保總額,未來才有可改善醫院收入以及新藥、新科技的引進。
健保署今公布110年全國225家醫療機構的財務報告,其中以林口長庚、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整體結餘最高,分別以34.79億、32.63億佔據1、2名,成大附醫、義大醫院則首度闖進前五賺醫院,臺大醫院則從109年的第4名跌落至第8名。
行政院決定從疫後特別預算撥補200億元予健保基金,4月又要調整健保部分負擔,預估影響117萬人。國民黨團書記長謝衣鳯質疑,蔡政府一手向立法院要200億元補健保的黑洞,一手又向老百姓拿56億元,這是增加「就醫貧窮障礙」。她並質問,若調漲部分負擔之後,健保整體醫療支出依舊增加,衛福部長薛瑞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要不要下台負責?
衛福部健保署即將在4月份調整健保部分負擔,預估將影響117萬人,恐造成就醫貧窮障礙。國民黨團今(8)日召開記者會批評蔡政府,除了編列預算撥補健保虧損外,根本無心改革健保醫療浪費、藥價黑洞等問題,若調漲部分負擔之後,健保整體醫療支出依舊增加,衛福部長、健保署長要不要下台負責?
衛福部健保署即將在4月份調整健保部分負擔,預估將影響117萬人,國民黨立委質疑恐造成就醫貧窮障礙。藍委費鴻泰指出,蔡英文擔任總統之後,健保財務狀況快速惡化,肇因於醫療資源浪費、藥價黑洞、詐領健保費。110年健保費調漲到5.17%,補充保費調高到2.11%,而現在蔡政府不斷用撥補方式減緩健保財政惡化,但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長遠之計,最終還是不要浪費醫療資源開始著手,防止藥價黑洞。
曾遇過重大疾病、會動用到鉅額醫療支出的朋友,都曾被醫生問過:「你要選擇自費?或是使用健保就好?」;醫生通常也會繼續追問,「你有沒有其他的保險?」。保險經紀人解釋,這是醫生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可以涵蓋自費手術、醫材及住院期間的藥物或是治療,來決定如何開藥或是醫材設備的選用。
憲法法庭去年8月做出判決,認定《健保法》部分違憲,因健保欠缺個資監督機制及當事人請求停止使用規定,須在3年內完成修法。台灣人權促進會昨協助11人提出申請,要求停止將其健康資料用於目的外利用。健保署表示,資料的釋出相當嚴謹,考量學術需求,目前暫未停止健康資料的釋出。目前健保署已組成專家小組,研議修法或另立專法,初步報告預計今年6月底前出爐,屆時也會擇期辦理公聽會蒐集外界意見。
健保署2日公告藥價調整,調降5,475項、調升36項,刪減藥費支出81.8億元。3日健保署近一步公布細節,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依據藥品藥理來區分,以心血管用藥平均降幅8.92%最多,第二為神經系統用藥平均降幅為6.58%;第三名則是全身性抗感染劑降幅為6.34%;整體調整幅度是2.1%。
健保署昨公布最新藥價,在1萬4090個品項中,有5511個品項調價,其中5475款藥降價、36款藥漲價。在降價的藥品中,以阿茲海默症用藥「憶必佳膜衣錠」砍價最多,從每錠8.9元降至6.3元,降幅近3成;漲價最多的則是抗生素「立妥適膜衣錠」,每錠從464元調升至575元,漲幅近4分之1。健保署提供2周時間供外界反映意見,新藥價預計4月1日上路。
罕病基金會表示,112年健保預算出爐,其中罕病藥物預算雖從70.51億元增加到73.04億元,卻是看得到用不到,6年來罕藥專款未執行預算累計高達35.877億元。健保署回應,確實去年由於幾個罕藥價格昂貴,對健保衝擊達25~30億,需花時間與廠商爭取價格導致審核效率不彰,今年預算朝向「用好用滿」,希望預算執行率能達百分百。
缺藥問題延燒,多位專家指出,指示用藥依法不屬健保給付範圍,應盡速回歸市場機制。立委王婉諭質疑,衛福部2020年5月就承諾,要讓指示用藥逐步退出健保給付,至今仍無進度,不應一再拖延。衛福部長薛瑞元回應,目前健保署已著手檢討,讓留下來的指示用藥有核價的遊戲規則可循,預計這1、2個月會有初步結果。
過去「油電雙漲」曾在馬執政時期掀起波瀾,近期「藥蛋雙缺」亂象則連蔡政府都難以粉飾太平,接連開記者會承認缺蛋、缺藥問題確實存在。臉書粉專「三寶·藥師·神大叔」則指出缺藥與缺蛋的最大差別,就是缺蛋差價是農委會吸收,而缺藥差價卻是藥師吸收,2月政府委託藥廠生產的專案氧化鎂,但藥局要承擔高達33%的價差,賠錢相忍為國後,4/1又要砍藥價再為國為民一次。他直酸雞蛋漲價原因,就是沒有加入健保。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健保藥價已有2年未調。健保署今公布最新藥價調整結果,共有5475項藥品需降價、36項藥品漲價,調整品項數為10年以來最少,預計可為健保減少81.8億元支出,用於支應新藥、新科技。
國內面臨缺藥潮,又遇上健保例行藥價調整時機,引發外界對藥品供應的憂心。醫師公會全聯會認為,最理想的作法是把「餅」做大,政府應增加對醫療保健的支出。根據健保法規定,政府負擔總經費不得低於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後的36%,建議可負擔至40%,將多出的錢用於調整藥費、診察費及診療費,另外2個作法則是調高費率、提升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亦有醫界人士認為,推動使用者付費,將不必要浪費節省下來,才能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藥界得到合理利潤。
為解決國內長期缺藥問題,衛福部27日決定不在今年調降健保藥價,未來由「防缺藥中心」統一採購易缺藥品等規畫,但基層藥師認為,缺藥是因價格受制於健保藥價,為結構性問題,很多指示用藥1顆不到1元,廠商無利可圖,寧可生產保健食品,如果未來無法讓「指示用藥」回歸自由市場機制,缺藥問題仍然會持續發生。
缺蛋又缺藥,新內閣成民怨箭靶。衛福部昨天在228連假期間,趕緊舉行記者會,首度坦承國內共有15項嚴重缺貨的藥物,從抗生素、退燒、止瀉、制酸劑等都有。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坦言,缺藥樣態很多,已擬定短中長期因應對策;他宣布,今年健保不對通報缺藥的88項產品砍價,中程建立「防缺藥中心」,擬由中央統一採購常缺藥品,並規畫輔導國產業者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