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健保醫療的搜尋結果,共862

  • 侯賴柯支持 提高醫療支出GDP占比

    侯賴柯支持 提高醫療支出GDP占比

     藍綠白總統參選人9月起陸續提出健保政見,3位參選人的政見有不少共同處,均主張提高醫療支出與國內產值(GDP)占比,擴充醫療資源,其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擁有執政優勢,他提出的建議,包括護理夜班津貼與補助醫院,拜大選之賜,均迅速獲得政院回應,陸續實施。

  • 健保費2025年可能漲很多! 健保署長石崇良談「2大關鍵」

    健保費2025年可能漲很多! 健保署長石崇良談「2大關鍵」

    健保總額明年成長率4.7%,而行政院為協助健保財務,今年將以公務預算撥補健保基金240億,並動用其中43.3億元支應,但健保會部分代表指出,挪用240億元「補點值」恐讓安全準備金提早變用罄,2025年就會面臨調漲保費。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也並未把話說死,直言「後年會不會調漲保費,還要看人口老化程度和新藥、癌藥等高科技醫療影響,才能去做評估。」

  • 三醫院協會共同聲明 支持以公務預算調節健保點值

    三醫院協會共同聲明 支持以公務預算調節健保點值

    新冠疫情後民眾就醫量回流,導致健保點值下滑,行政院11月30日拍板通過動支健保基金43.3億元,補貼健保點值,遭民團批評是「玩弄健保遊戲規則」。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今天共同發表聲明表示,支持用公務預算調節健保總額,提升醫療品質與增加醫療韌性,共同守護全國人民健康。

  • 集中在北部 醫學中心過剩又失衡

    集中在北部 醫學中心過剩又失衡

     「台北到底要有幾家醫學中心?」國內19家醫學中心、3家準醫學中心超過一半在北部,醫界直言,台灣醫學中心不但數量過剩,還嚴重分布不均,過度集中在北部,反觀東部只有花蓮慈濟1家醫學中心,「台東病人不多,人命就不重要嗎?」

  • 尹崇堯:聚焦超高齡下的新經濟

     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這是壽險業的使命、亦是新商機。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28日在保發中心舉辦的論壇上壓軸談及到2021年,台灣長照險投保率僅3.73%,應深化長照保單的研發,重點是紓緩照護壓力;另外在失智保單、醫療通膨等問題上亦要努力尋求解方。

  • 居家醫療供需不平衡 薛瑞元認「誘因不足」恐成做功德

    居家醫療供需不平衡 薛瑞元認「誘因不足」恐成做功德

    台灣即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急需建立完善的社區整合照顧體系,但社福團體指出,長期以來社區和醫療之間仍有斷鏈,例如住在機構的長者醫療需求沒有被滿足,建議將機構納入居家醫療範疇。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在宅醫療需求端非常多,但供給端不足,需要提供足夠的誘因,不僅考量醫療成本,還要包含人事、交通成本等,讓更多醫師願意走出舒適圈、進入社區。

  • 逾2千陸生納保衝擊健保財務? 梁文傑:年輕人保費繳納高於醫療支出

    逾2千陸生納保衝擊健保財務? 梁文傑:年輕人保費繳納高於醫療支出

    陸生比照外籍生納入健保政策今日通過行政院會,預計明年2月、也就是112學年度第2學期上路。外界關注此舉是否造成健保負擔,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23日指出,年輕族群健保需求、醫療支出較少,以本學期2127名陸生為例,實際所繳保費皆高於醫療支出,無須擔心造成健保負擔。

  • 政院拍板!「 陸生納健保」明年2月上路

    政院拍板!「 陸生納健保」明年2月上路

    副總統賴清德月初主動拋出,陸生將比照外籍生納入健保。行政院長陳建仁今日(23)拍板,學籍超過6個月且已經完成註冊的陸生,未來將視同外籍生和僑生納入健保,實施日期訂為明年2月1日,也就是112學年度第2學期,他也期盼社會各界能以開闊胸襟,看待陸生納入健保議題。

  • 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瀕臨疲乏 醫團齊籲提升急診健保點值

    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瀕臨疲乏 醫團齊籲提升急診健保點值

     緊急醫療救護是搶救生命的最前線,但面對醫療資源排擠和壓縮,已接近疲乏狀態。台灣急診醫學會等8個學協會17日共同呼籲政府提供合理的財務支持、配置充足人力,並強化災難應變量能,並喊話健保署提升急診檢傷一、二級患者的健保點值,保障1點1元。健保署回應表示,可向健保署提案,交由總額會議討論。

  • 防疫辛勞綠全忘 鐵桿醫藥界擬轉向

    防疫辛勞綠全忘 鐵桿醫藥界擬轉向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未納入醫療相關人士,讓醫藥界大失所望。隨著藍白合逐漸明朗,原本被視為深綠的醫界和藥界,因為柯文哲和侯友宜都提出不少醫藥相關政見,可能轉而支持也有醫界背景的侯柯組合。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16日鬆口,將觀望藍白合走向,盼藥界人才可進入兩黨不分區立委名單。

  • 延遲就醫表示醫療單位曾多拿錢? 醫改會批將健保財務當提款機

    延遲就醫表示醫療單位曾多拿錢? 醫改會批將健保財務當提款機

    民眾疫後出現就醫反彈,許多疫情期間不敢外出的人,紛紛回歸醫療常態,導致醫療服務使用量上升,點值下滑。健保署今提案動支,將西醫基層、醫院、中醫的點值補至2019年水準,確保1點等於0.9元。醫療改革基金會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既然有延遲就醫,就表示過去幾年醫療服務提供者在總額之下多拿了錢,點值一度升至1.1元,呼籲政府若要補點值,應採全年平均計算,勿動健保財源腦筋,否則就是將健保財務當作政治公關的提款機。

  • 大腸癌治療 獨缺2線標靶藥 醫界盼納給付 健保多管齊下回應

    大腸癌治療 獨缺2線標靶藥 醫界盼納給付 健保多管齊下回應

     前言:國健署公布2021年肺癌首度超車大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但兩者罹患人數差距僅有642人,過去已連續蟬聯15年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仍不可小覷。2021年仍有1.6萬人罹患大腸癌,雖然政府自2004年起補助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盼能及早揪出病例,然而近18年來,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民眾約有半數都已達3、4期,錯過了及早治療、取得良好預後的機會,甚至在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中,仍獨缺二線標靶藥物的給付。 有鑑於此,中國時報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特別於2023年10月27日共同舉辦「2023大腸癌論壇-大腸癌健保下的治療趨勢」,探討大腸癌從篩檢到治療所面臨的困境,盼在健保的大傘之下,儘可能幫助民眾得到良好的照顧。主持人:魏怡嘉(中國時報教科文主任)與談人:糠榮誠(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照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石崇良(健保署署長)梁金銅(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蔣鋒帆(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

  • 國戰會論壇》友善陸生政策宜快不宜慢(柳金財)

    國戰會論壇》友善陸生政策宜快不宜慢(柳金財)

    近來副總統也是民進黨主席、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黨內中常會裁示將陸生納入全民健保,欣見民進黨主動提出友善陸生政策。這不僅落實2014年華山會議共識建議,也符合蔡英文當選時所倡議、標榜「人權立國」理念及轉型正義精神。儘管目前兩岸敵意螺旋上升,陸生學位生已三年停招,交換生及研修生為數有限,然「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 有家族病史 健康險先買到位

    有家族病史 健康險先買到位

     現代人無論工作或休閒都使用3C產品、「坐多動少」,除恐造成「文明病」,如三高、眼疾等現代生活容易引起的身體狀況,更與「家庭病史」有關,壽險業者指出,民眾要讓餘生不會因身體狀況帶來龐大的經濟負擔,一定要注意健康險規劃,尤其檢查實支實付的部分。

  • 比照外籍生收費 陸生:比團保貴

    比照外籍生收費 陸生:比團保貴

     副總統賴清德拋出陸生納保的說法,獲得衛福部正面回應,這項政策最快將在113學年度新學期開始執行。不過,陸生認為,健保比學生團保貴,繳費1年得付新台幣1萬多元,「經濟上不划算」,且陸生開放來台都12年,拖這麼久才納保,感受不到民進黨的善意。

  • 113學年度將納入健保 這原因陸生稱:經濟上不划算

    113學年度將納入健保 這原因陸生稱:經濟上不划算

    副總統賴清德主動拋出陸生納入健保的消息,衛福部長薛瑞元也說,最快將在113學年度新學期開始辦理,屆時陸生將比照外籍生,凡持有居留證明文件,便可納入健保。陸生認為,健保比學生團保還貴,繳費1年得付新台幣1萬多元,「經濟上不划算」,台灣官方拖這麼久才辦理,感受不到民進黨政府的誠意。

  • 舉辦幸福家庭列車健康講座 臺銀人壽籲建構終身實支實付保障

    舉辦幸福家庭列車健康講座 臺銀人壽籲建構終身實支實付保障

     臺銀人壽為國營之保險公司,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並響應提升國人保障之政府政策,分別於台北、台中及高雄舉辦「幸福家庭列車健康講座」,也特別提出實支實付型保險的重要,並邀集傳統通路保代及保經公司業務同仁及客戶共襄盛舉。

  • 「連續血糖監測」健保即起給付 符合條件省約4000元

    「連續血糖監測」健保即起給付 符合條件省約4000元

    繼放寬孕婦使用血糖試紙後,健保署今宣布,11月起進一步放寬「連續血糖監測」支付條件。不同於傳統扎針的作法,「連續血糖監測」需將50元硬幣大小的儀器貼在手臂、肚子上3~5天,多用於情況嚴重的患者。過去第2型糖尿病患使用都需自費,但即日起,若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第2型糖尿病者,也可獲得給付,而第1型糖尿病患的檢測也將從「間隔3個月」放寬為「間隔1個月」,每人1年限使用2次,每次給付4842點。健保署估計,1年將新增約512人次受惠,健保則每年新增約250萬元支出。

  • 工商社論》全民健保是不是頭灰犀牛?

    工商社論》全民健保是不是頭灰犀牛?

     最近有報導描述疫情三年後的台灣醫療現況令人怵目驚心:「疫後三年,醫護人員逐漸出走,5月底(2023)更出現醫療能量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偏鄉更為嚴重。若醫事人員持續減少,再加上少子化的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為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未來可能的情況是: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怕得以居家住院替代。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