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傳統作物的搜尋結果,共48筆
秉持「以麵包閱讀世界」為理念,持續為台灣烘焙產業尋找更多可能性的吳寶春烘焙團隊又有新作!這回,寶春師傅率研發團隊走入台灣山林部落,跟隨部落族人追尋先民的飲食記憶,以台灣小米、高粱,以及台灣原生植物山芹菜、刺蔥、台灣香檬與台灣土肉桂等四種台灣原香,孕育出十款麵包新品,呼應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推動的「2023國際小型穀物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簡稱IYM 2023)倡議並鼓吹的多栽種與食用小型穀物的主張。同時,寶春師傅團隊並開放配方回饋部落廚房,期許更多人一起「用麵包鋪陳台灣原味朝聖之路」。
台茂奈米生化創新奈米鈣及奈米矽液肥,取代傳統肥料帶動農作物發展,導入精緻農業奈米技術,應用在植物細胞生長,著眼於植株健康管理應用與微量元素,為國內農民守護農作物與糧食品質,以利邁向國際市場競爭力,維護食安效益。
台中市和平區大甲溪流域沿線的大谷關地區,為泰雅族原鄉部落生活區域,其自然環境孕育出多樣性民族植物融入部落生活,專家攜手部落耆老編撰《谷關里山生活植物-大谷關地區原鄉部落傳統生活與民族植物手冊》,歷時2年於30日問世,讓大眾一窺部落植物料理、編織、染料、建造工藝等原鄉智慧之美。
住處苗栗縣南庄鄉偏遠山區的東河國小,學生多半是屬泰雅族與賽夏族,為了讓學生了解祖先生活習慣和模式,學校利用操場周邊空間,遵循古早技法搭建傳統竹屋「taew'an」家屋,做為民族教育場域,也在四周開闢種植場地,讓學生體驗耕種並學習與大自然共存。
莫拉克風災摧毀了舊小林村,搬到日光小林的村民,努力在新的土地上,注入大武壠族(Taivoan)的文化,村民開始唱起傳統古謠,種植傳統植物與作物,找回阿嬤的古早味,還有傳統手工藝、祭祀空間等,讓居住在日光小林的族人,可以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讓後代子女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肩負什麼責任,而將日光小林打造成大武壠文化園區,是居民未來最大的目標。
霧臺鄉地處中央山脈西側,平均海拔1000公尺,是屏東縣地理位置最高的鄉鎮,鄉內主要產業型態多以傳統作物小米、紅藜、芋頭、地瓜等雜糧為主,耕作方式保留傳統農耕智慧,被農糧署評價是最適合成為有機或環境友善農業的示範地。
台東區農改場5日舉辦「夯食農、原力現」成果展,場長陳信言表示,因為時代變遷,導至原民傳統作物的種原及相關智慧等傳承出現中斷危機,該場輔導5個部落建置保種圃,除了促進原民作物的保存以外,更成為部落食農教育的傳承基地。
消失近半世紀的原住民傳統穀物油芒,被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青年邱曉徵堅持復耕,後來才發現,他種下的竟是中央研究院口中耐旱又營養的「超級未來食物」,台東僅少量種植,雖然利潤不高,但他卻不想拉高價錢。
巴西利用無人機和奈米技術等高科技替代肥料,提高農作物產量,對抗肥料價格高漲。
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卡那歲地區從最早7戶人家、30多口人陸續搬離,唯一留下的1戶也曾離去好一陣子,直到第4代主人必勇從台南返鄉,成立「卡那歲工作坊」,復刻百年前的小社聚落,復育消逝近半世紀的田地作物,也帶領遊客探訪山林,運用祖先智慧做陷阱、射箭、辨識山羌叫聲,實地體驗與自然共生共存,吸引許多都市客造訪。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成立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推廣傳統作物紅糯米(katepaay)保種與傳統酒釀,卻突遭花蓮縣政府稽查,以「違法嫌疑菸酒」扣押架上酒釀,並下令不得販售,族人痛批政府行徑粗暴,侵害部落傳統文化,喊出「我要找回曾經,你只看到酒精」口號。縣府對此回應,原民部落雖有釀酒習俗,但未具允許販售自釀酒恐觸法,未來將輔導申請設立及許可執照。
面對全球暖化加劇、人口增加及天然資源短缺,想確保糧食供應無缺,人類需要更便宜、更永續經營的作物生產技術,致使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成為國際潮流。基因編輯技術(gene-editing techniques)由於係針對物種本身的基因進行編輯和調控,可開發出與傳統育種結果無異之新品種,被譽為是近代一偉大的生物科技。目前在已有的多種基因編輯技術中,CRISPR/Cas9具有設計簡便、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一般不插入外源基因,最終得到的產品和傳統育種產品具極大的相似性,可大幅減少育種所需時間及空間(專家指出培育一個新品種,雜交育種需要8~10年,基改育種需要8~12年,基因組編輯技術只需要4~6年),在動植物遺傳改良等領域得到迅速應用,可望成為應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的新利器。
農民種植稻米、雜糧,最怕的就是鳥害,好不容易作物成熟了,卻被鳥兒搜刮一空,若鄰近田邊都無種植相關作物,可能損失超過5成,各單位也窮盡洪荒之力幫農民解決鳥害,從最傳統的選舉旗幟、稻草人到花蓮農改場開發的雷射驅鳥裝置等,價格從數十元到上萬元都有,端視農民選擇。
7月正值飛魚產季,新北市漁業處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嚴峻漁民為了搶攻宅經濟,推出滿千免運等優惠,讓民眾在家煮好料,為餐桌添上新鮮及美味。
7月正值飛魚產季,新北市馬崗漁港保留2艘北台灣僅存的捕飛魚船隊,漁民利用驅趕繩及跳入海中驅趕飛魚進入漁網,為傳統的漁作方法;新北市漁業處表示,適逢新冠疫情肆虐,2艘捕飛魚船隊也搶攻宅經濟,推出滿千免運等優惠,讓民眾在家煮好料,為餐桌添上新鮮及美味。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南笨港雜糧生產合作社近年致力種植台灣芝麻,面積約6公頃,今年透南風麻油組榮獲農村好物,未來有機會在百貨公司上架。目前合作社的台灣芝麻已經收成完畢,因遇乾旱,品質超越以往。
正值秋冬交替之季節,是養生進補的好時機,「美國許氏花旗參」所推出開封即食的養生食品,對於生活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非常方便。花旗參屬於溫補參,具有補而不膩、潤而不燥、清而不寒的特色,同時還能滋補強身,隨時隨地保持最佳狀態。
公館鄉農會整合農產與旅遊資源推廣在地特色與文化,今年更是加強深度品牌經營,不只行銷產品,也要發揚產業的故事與文化,將推動農業跨年嘉年華,結合稻作收割與冬季作物福菜,推動紮稻草、擠福菜體驗,帶領親子回味一下古早味的傳統農事。
來義鄉義林社區有間「部落蔬店」,它是八八風災後族人返璞歸真的象徵,在原鄉普遍改種經濟作物的同時,他們逆向操作堅持只種傳統作物,而月賣逾20萬的好成績,不僅驗證傳承的理念正確,也讓原民「共工共耕」精神發揚光大。
紅黃交錯的鮮豔花穗在田間隨風搖曳,族人期待一年的豐收即將到來,瑪家鄉公所為行銷被原民視為「瑰寶」的紅藜,特地舉辦紅藜公主票選,12名佳麗選在27日一同登台爭豔,美麗模樣一點都不輸給被譽為紅寶石的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