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優步中國的搜尋結果,共68筆
優步(Uber Technologies Inc)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營業利益,其叫車服務的需求已接近回到疫前水準,而食品外送服務也首度轉盈,受此激勵,優步周三盤後股價上漲近6%,報42.50美元。
中國最大叫車平台滴滴在12月初宣布將從美股下市,使原以低迷的股價再度承壓,值得關注的是,滴滴股東閉鎖期即將在27日期滿,如軟銀、優步等股東會否大規模虧本拋售止血,讓市場關注。
2021年最波折的在美中概股莫過於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6月底上市至今股價已較高點滑落七成,隨著滴滴主要股東閉鎖期將在12月27日解禁,讓滴滴背後大股東軟銀、優步進退兩難,手上價值大幅縮水的股份,究竟賣還是不賣,市場高度關注。
優步(Uber Technologies Inc)執行長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周二表示優步正在考慮出售非策略性持股,包括對中國網約車公司滴滴全球(Didi Global Inc)的持股。他並形容中國是一個缺乏透明度且經營不易的市場。
優步(Uber)執行長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14日(周二)表示,該公司擬出售對其他公司的非策略投資,包括對中國叫車服務商滴滴(Didi Global)的股份。
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周四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上市,可能成為今年最大宗的科技IPO之一,大股東優步和軟銀可望受惠。
今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平台經濟領域的壟斷行為受到中共中央空前關注,連續祭出多個反壟斷措施。日前,大陸計程車產業聯盟致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交通運輸部,呼籲繼續進行對滴滴優步合併案的反壟斷調查,並查處平台存在的其他壟斷行為。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第二波貿易戰將對中國電動自行車及電動滑板車課徵關稅,引來優步(Uber)、Bird及Lime等共享服務業者抗議,呼籲美中貿易戰只會阻礙矽谷產業創新,也有損美國消費者權益。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第二波貿易戰將對中國電動自行車及電動滑板車課徵關稅,引來優步(Uber)、Bird及Lime等共享服務業者抗議,呼籲美中貿易戰只會阻礙矽谷產業創新,也有損美國消費者權益。
美國叫車服務業者優步(Uber)周三宣布過去1年來叫車服務量跳升51%,讓虧損削減近一半,顯示陸續退出海外市場並未拖累業務成長。
美國叫車服務業者優步(Uber)周三公布首季財報一次性獲利25億美元,主要來自賣掉其俄羅斯和東南亞的業務而來。雖然賣掉這2大市場業務讓優步進帳約30億美元,但其2016年已出售中國業務,從其陸續推出海外市場情況來看,競爭壓力增加當地營運成本,促使優步做出撤退決定。
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互聯網、共享單車,在大陸火紅地發展,雖然看來形勢大好,其實已日顯危機。在利用智慧手機發展出來的新創企業中,阿里、騰訊的影子無所不在,日媒將此現象稱為「一切都被阿里巴巴和騰訊壟斷病」。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內情人士透露,優步(Uber)第3季虧損估計超過8億美元,主要因為與對手Lyft大打價格戰,而且砸下重金投資新計畫,以致衝擊業績。
大陸網路時代會被列入「史冊」的,滴滴出行與Uber的合併絕對能算上一筆,在獨霸市場、新法規推出後,大陸網約車進入「後獨角獸時代」;同一時間,Uber中國區戰略負責人柳甄宣布退出,讓外界傳言不斷。但有消息說,優步中國不會變弱,反而要把滴滴的拼車業務拿出來做大,以免其他競爭者坐收漁翁之利。
中國大陸一線叫車業者滴滴與優步(Uber)合併不久,Uber中國高級副總裁、戰略負責人柳甄向公司內部發表公開信,宣布離職。這使兩者合併後,Uber中國員工的去留又受到矚目。
中國大陸7月底公布網路叫車服務將合法化後,各地方政府已開始對細節規範討論。有專家認為,大陸的網約車已經越來越貴,有必要訂出標準避免價格壟斷。
共乘服務供應商優步(Uber)2016年上半年恐虧損近13億美元,首季虧損5.2億美元,第二季虧損逾7.5億美元,成為矽谷虧損最嚴重的公司之一,虧損的主因,可能包括提供司機過多的補貼,以及在中國市場與滴滴快車的激烈競爭。但隨著出售部分中國業務,優步今年的虧損在下半年有望能減少。
在APP(手機應用程式)領域,中國完勝西方國家。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隨著美國叫車軟體優步(Uber)被競爭對手滴滴打車收購後,Uber的中國夢也宣告破滅,但《經濟學人》認為,Uber敗走,不是因為滴滴有中國政府撐腰,而是滴滴的APP軟體做得比Uber更好,「對中國用戶來說,西方的APP簡直太落後了」。
過去常被西方媒體諷為「山寨大國」的中國大陸,但現在這樣的觀念,恐怕要扭轉了!近來美國Uber在大陸被本土企業滴滴吃掉後,終於警覺到中國在行動網路與網路金融上的「能耐」,早已超過美國,甚至美媒《紐約時報》都坦言,在行動領域上,已是美國在抄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