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免疫抑制劑的搜尋結果,共54筆
新冠肺炎防疫措施鬆綁後,長者與幼兒易感染的肺炎鏈球菌恐捲土重來。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研擬放寬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對象,從71歲以上長者,下修至65歲以上,疾管署今年已規畫25億元預算,採購237萬劑結合型疫苗(PCV),最快10月就可與流感疫苗一起接種,預計本周可望拍板。
苗栗縣女童小文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雖然爸媽很努力保持環境清潔,也勤勞幫忙擦保濕劑,但異位性皮膚炎仍不停發作,最後使用醫師開立的類固醇藥膏,雖然狀況有好轉,但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因此停藥一陣子,沒想到又開始復發,讓他們困擾不已。後經朋友建議求診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建議使用局部免疫抑制劑治療,不僅大幅改善搔癢及發作次數,也沒有類固醇副作用的問題,終於順利讓女童擺脫異位性皮膚炎的痛苦,也讓爸媽鬆了一口氣。
11歲的龍小弟2年前某日起床媽媽發現他眼睛像哭腫一般「泡泡眼」,就醫發現右下結膜有兩個5mm大的結節,經眼科手術切除,病理切片發現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採標準類固治療但一減藥結節就復發,經免疫及基因檢查改採治療嚴重過敏的生物製劑,病情也終於穩定下來。
吃保健食品幾乎是全民運動,但醫師提醒,許多保健食品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魚油、銀杏、人參等保健食品具有抗凝血功能,若服用抗凝血相關的心血管藥物,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此外,鎂補充劑可能造成低血糖風險,嚴重可導致昏迷。
一位61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確診新冠後不幸白血病又復發,且新冠病毒竟長達6個月才轉陰,預計要進行的骨髓移植手術也因此推遲2個月。醫師提醒,儘管國內新冠疫情解封,免疫低下病友仍應謹慎防疫,除了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建議使用單株抗體直接產生保護力,可降低83%感染風險。
日常生活中,物品會發霉,但人體器官組織也會發霉。醫師表示,一名年約40歲女子因原本胃食道逆流就醫,但服用胃食道逆流藥物一段時間仍未見效,後經過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上分布白色斑點,切片檢查證實為食道黴菌感染。醫師提醒,這是因女子長期熬夜、飲食不均導致免疫力低下而感染。
58歲何姓婦女近幾個月突然疲軟無力,連梳頭、刷牙都無力,體重2個月掉10公斤,一度以為是五十肩,或肝臟出問題,後來呼吸急促掛急診,經檢查才發現是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這類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一旦影響到呼吸就危險,治療還要定期追蹤。
流感季進入高峰期,疾管署今(24)日表示,為因應2022-2023年流感季防疫需求,經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委員討論決議,自今(2022)年12月1日至明(2023)年3月31日期間,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加「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為使用對象。
48歲謝姓婦人8年前接受不同血型的活體腎臟移植,2020年自覺臉部抽痛,一開始以為是顏面神經失調至診所求治,但未見改善。後來抽痛越來越明顯而至台中榮總被診斷為帶狀皰疹,並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病情出院,追蹤8年移植腎運作功能仍十分良好。
根據10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頭頸癌發生率排名已擠下肝癌,成為男性10大癌症第3名,患者以40至60歲男性居多,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醫師楊慕華表示,根據研究資料顯示,近3成患者會發生局部或遠端轉移,亦有高達5成的晚期頭頸癌患者採取治療後3年內會在原處或局部區域復發。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今(20日)增57例死亡,其中一例40多歲女性,昏迷當日即病逝,該女有風濕免疫疾病、未接種疫苗,引發外界關注。感染科醫師認為,因免疫功能問題而染疫亡者,國內尚無此例,確實罕見。風濕免疫科醫師則表示,因免疫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劑、未打疫苗,學理上確實可能導致病情加劇,「呼籲此類病患應接種疫苗。」
55歲外商主管陳小姐停經多年,但近年來卻出現連續多天不正常出血狀況,到亞大附醫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第三期,後續需接受化療及放療,她擔心副作用會影響工作,原本要拒絕治療,但經醫療團隊說明,同意安排免疫療法及細胞治療,期間不僅副作用輕微,半年後更幾乎測不出癌細胞。
台灣每年有超過37萬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就醫,該病是一個反覆性、高度搔癢的免疫性疾病,據統計,台灣兒童盛行率約8~10%,此病好發於乾濕交替、例如近來的午後雷陣雨,易誘發此病惡化。皮膚科醫師憂心,由於治療時有時需採用免疫抑制劑,以降低病患免疫反應,因而增加肺炎、敗血症的風險,在近來新冠肺炎仍持續下,病患若確診新冠,恐增加其中重症的風險。
6 月 13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宣佈核准禮來(Eli Lilly)的 Olumiant (baricitinib) 口服藥物,用於治療患有嚴重圓禿(alopecia areata)成年患者。圓禿是一種常見因自體免疫異常導致的皮膚落髮症狀。
「醫師,小朋友一直在流鼻血,」家長進到急診室焦急地說,「已經流鼻血流一個晚上了!」
20多歲的F小姐是位上班族,因為身上經常出現瘀青、出血點,且月經量異常的多而到醫院求診,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有人昏倒了!趕快打119!」寧靜的圖書館裡突然出現一陣騷動。二十多歲的李同學是位博士生,當時正在準備畢業論文,壓力非常大,飲食也不正常,甚至因解出大量血便,而昏倒在圖書館。送到急診室後,狀況相當不穩定,於是住進加護病房。
近日天氣變化大,忽冷忽熱對慢性病患及免疫力較弱者,都易促使疾病發作,像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就會趁虛而入。尤其對年長者來說,帶狀皰疹發作時不但疼痛感令人難以忍受,要是長在高危險地帶,後遺症更不容小覷。
Omicron叩關國門,隨著疫情升溫,民眾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必須嚴正以待,不過,會引起相關症狀的可不只有新冠肺炎,還可能是淋巴癌所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周文堅理事長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將可能引發淋巴癌。淋巴癌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我國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前者約佔9成,後者約佔1成。
隨著疫情升溫,民眾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必須嚴陣以待,不過,會引起相關症狀可能是淋巴癌所致,罹病名人包含拳擊國手陳念琴、資深藝人比莉等。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醫師呼籲,民眾應掌握「『淋』機應變 牢記6+6準則」,若發生腫、燒、汗、咳、瘦、累「六大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