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基因體定序的搜尋結果,共19筆
國內基因定序業者基米(4195)計劃投資數千萬進行設備升級,以補足臨床測檢缺口、擴大應用市場,目前已向NGS基因定序龍頭illumina訂購全新NovaSeq X Plus定序平台,預計明年初完成裝機,成為全台第一家採用NovaSeq X Plus次世代定序儀的公司。
兒童染疫重症個案漸增,目前國內12歲以下累計42例,其中就有18例合併腦炎,比例逾4成2。衛生福利部昨晚通過「台灣兒童新型冠狀病毒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之基因易感性研究」,盼找出台灣人是否有特殊基因表現,導致染疫後合併腦炎比率較高。
8歲黃小弟在6個月大時期,施打5合一疫苗第3劑時癲癇發作,經台中榮總採基因體定序分析,發現是鈉離子通道1A基因變異造成的「卓飛症候群」,經醫師診斷,應避免使用作用於鈉離子通道阻斷的抗癲癇藥物;中榮指出,門診中約30%患者透過基因體定序分析檢查,可減少「試錯法」治療疾病。
臺灣於今年 (2021年) 7 月起實施入境臺灣全面 PCR 檢測,若採檢結果發現確定感染新冠病毒,還必需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基因定序為什麼重要?在防疫上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都關係到新冠疫情不斷出現的新變種病毒與感染形式。常見的 PCR 檢測技術,是檢測身體內是否有病毒的核酸序列,我們常聽到的 PCR 檢測結果陽性,就表示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現今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不斷出現新的變種病毒,更產生越來越高的傳染力與致病力。
全球權威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14日刊登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蘭西學術院(College de France)和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共同進行的最新大洋洲人口研究,稱在追蹤基因資料後,推斷台灣原住民5000年前曾向外遷徙,可能成為現今遠大洋洲區域居民的祖先。
跨部會署科技計畫「亞太生醫矽谷精準醫療旗艦計畫」響應「5+2產業創新計畫」,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主軸,執行至今,四年有成,亦於昨(23)日舉辦成果展示暨學術研討會。
專注於微生物體學與次世代定序(NGS)技術的圖爾思生技引進先進且最大通量的第三代基因體定序儀,今日與Pacific Biosciences(PacBio)及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二大跨國定序公司共同舉辦產品發布會,挾三代定序儀能夠讀取長片段序列、速度快、準確率高且無需PCR擴增等優勢利基,將聯手擘建全台最大的三代基因定序中心,提供包括科研、臨床甚至是生技醫藥領域,全方位的定序服務,激發台灣在生物技術的新創能量與國際同步、甚至超車。
中國附醫發展基因體檢驗有成,獲得美國臨床病理學會(CAP)的認證,2017年5月成立精準醫學中心及精準醫學門診,將精準醫學運用於實際臨床上,多年來不僅解決許多家庭對遺傳疾病的疑慮,還可依病人基因表現決定藥物。
基於保障新生兒的健康,我國自1984年開始進行「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以下簡稱新生兒篩檢),並逐年增加篩檢項目。至2019年,篩檢補助項目已增至21項,其中大多可由基因檢測技術準確診斷。
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常見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帶導台灣及亞洲各國合作進行研究,費時5年,終於確認了磺胺抗生素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其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
痘痘藥、燙傷藥膏常見的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是容易引發過敏的成分。長庚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帶有特殊基因者使用此成分過敏風險比常人高45倍,解開醫界探索數十年謎團。
為加速畜禽重要經濟性狀的選育,基因體選種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先進國家之經濟動物育種工作。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亦開發可輔助種鴨選拔青殼蛋之基因體晶片,未來可於雛鴨階段完成基因型鑑定後即挑選種鴨,縮短50%世代間距,大幅提升育種效率。
10年前國內有生技公司為王建民做過全基因體定序檢測,證明他擁有爆發力表徵的運動基因,做為投球亮眼的致勝關鍵,現在王建民轉為教練,培育年輕球員為主,以往他霸氣的投球速度只剩120多公里,主要是舊傷之故。
近年來全民瘋運動,但賣力運動的背後常伴隨運動傷害的風險。訊聯集團今歡慶20年,特別邀請王建民作為客戶代表,揭開生技如何幫助專業運動員獲得健康樂活的未來之勁。
國衛院今(6)日宣布,將啟動一項以全基因體及全外顯子定序為基礎,以在2025年納入台灣健康照護體系做為目標的先導計畫。
目前已知的罕見疾病共有7000種,其中8成為家族遺傳。受限於檢測方法不足,患者難以及時確診,但國衛院的全基因體定序位技術給了他們一線曙光。「亞太生醫矽谷精準醫療旗艦計畫」以罕病為出發點,透過找出基因變異位點,縮短確診時程。
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彥澄,長期投入蘭花生物技術研究逾20年,累積發表論文超過30篇,其研究表現獲Q1等級的國際學術期刊「前瞻植物科學」青睞,邀請他擔任客座編輯暨研究主題編輯,負責主編蘭花基因體學及發育生物學,目前已吸引40多組各國研究團隊投稿,未來將彙整成電子書,揭開蘭花世界奧祕。
先天代謝異常、癲癇患者有了新治療福音!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小兒部、資訊室與台大生醫電資所共同開發「高速次世代基因診斷輔助系統」,提供病患快速全外顯子檢測,解開上帝的祕密從3個月縮為6天,讓病患精準確診、獲得妥適治療。
臺灣特有的國寶級喬木「牛樟」瀕臨絕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趙淑妙特聘研究員與蔡怡陞助研究員共組團隊發表最新研究,將牛樟的基因體定序解碼,釐清其演化地位,可望強化牛樟的復育,也有助解釋為何牛樟具獨特芳香且有利牛樟芝生長。此研究論文已於本(2019)年1月9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植物》(NaturePlants),因本研究成果對開花植物演化突破性見解,該期刊以專文評論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