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民講堂的搜尋結果,共40筆
隨著台灣體育風氣盛行,2017世大運、2018世足賽都深刻帶動國內體育環境以及運動經濟的成長,尤其在台灣運動人口已達85.3%、女性規律運動比例突破三成的現況下,協助推廣培育運動人才的動力、持續提昇全民運動風氣與扶植運動產業發展,將會是今年工商人講堂的重點之一。
全國司改會議將於10月召開,有司法官搖籃之稱的司法官學院決定打開大門,為學界、實務界搭建溝通橋樑,自下周起每周舉辦一次「司改講堂」,邀請學者專家開講,並與在職檢察官、法官互動交流,凝聚改革共識,作為司改方案的重要參考。
大陸「雙11」銷售額再創新高,單日成交912億人民幣,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不約而同指出,在大陸製造業和營建業兩大傳統經濟引擎持續走軟之際,大陸消費者正逐漸接下經濟發展的棒子。阿里這次共創了八個銷售產品世界紀錄,包括堅果、牛奶、蜂蜜、汽車、手表等8種產品,衝出單日銷量的世界記錄。馬雲指出,儘管大陸經濟在未來五到十五個月內,仍將處於困難期,但中產階級人口在未來5到15年內,將從3億成長超過5億,這些對高品質物質和文化需求的人群,足以帶動經濟發展。
國發會公布7月景氣對策信號,亮出今年第3顆藍燈,創2012年5月以來新低。國發會官員坦承,第三季景氣對策信號要脫離低迷藍燈機率不高,學者更絕望表示,在第三、四季都不看好的情況,全年經濟恐保1都無望。顯示不景氣的廣度已觸及各層面,消費、出口、內需都不好,景氣明顯低迷。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發布最新今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為-1.74%,與上月預測0.86%相比,大幅下修2.6%,較去年減少約3,300億元。
在經濟長期停滯的組成要件紛至之際,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面對全球經濟局勢的變化,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不斷地在「全民財富講堂」中呼籲,定位、定向戰略的重要性,且必須拋開舊有的框架與思維,全球經濟在2015年中旬已到轉折臨界點,但台灣似乎處在毫無抵禦能力的態勢下,實令人憂心不已。
「2015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大陸及美國經濟鈍化及台灣食安風暴,加上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導致台灣企業領袖對自身企業營收成長的信心趨於審慎。其中44%企業認為「降低成本」為台灣企業組織重整策略的重要手段,比去年的70%減少許多,可見企業已不再認為「低成本」是企業競爭唯一優勢。另外,56%台灣企業領袖認為跨界競爭,將是未來趨勢,未來3年有可能投入本業之外的其他產業,而未來的跨產業競爭者主要來自科技業、零售及批發業等產業。報告指出,台灣現今困境是,缺乏新領域及新產業,特別是在服務業,台灣鎖國與本土主義盛行,讓台灣創新難有大格局,新產業必須要靠突破性創新來引領趨勢,「跨界、轉型」是未來尋找創新的驅動來源。
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指出,台灣因意識形態漠視大陸這塊全球最大的市場,貨貿、服貨,甚至兩岸監督條例皆因無法凝聚共識,延宕至今。外商投資轉向,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思投資台灣,紛紛布局海外投資,主因歸究於沒有「中心旨意」,受制於中國大陸的崛起,恐中、排除的心態,導致自我限縮。七○年代的經濟起飛,當「台灣錢淹腳目」時又不思投資,寅食卯糧的結果,自然必須面對經濟困頓,轉型不易的困局。然而,大陸在邁入經濟轉型的同時,也無法逃躲「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習近平對外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李克強對內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即意在脫困轉型。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向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提出「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和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大陸期望通過一中原則的雙方平等協商,將兩岸已形塑的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共識,變成具權威和法律意義的清晰表述,以免人事更迭或政黨輪替對兩岸關係造成震盪破壞。從民族、血緣、歷史、文化等層面,兩岸早就是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其內涵仍須雙方去充實建構,將民族情感、共同利益、政治認同和機制保障四條件結合起來,構建出制度化的兩岸命運共同體。
大陸政經新戰略「一帶一路」,沿線經過亞非歐77國,合計44億人口,21兆美元經濟規模,10年內將在基建投資1.6兆美元商機,對台灣未來經濟儼然是經濟產業的新藍海,也是深化兩岸經濟關係的有效觸媒。台灣可串聯陸上絲路國家出口,透過對陸上絲路的投資,可運用在地資源,強化對此新市場的成本競爭力,不僅是消費產品出口動能來源,且基建供應鏈的連結,足以彌補出口成長的缺口。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則可創造另一個成本與地緣優勢,由全新的經濟視野切入東協內部市場,無論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我們看到了大陸繞過台灣,等於台灣孤立於十數億人口經濟版圖,未參與「一帶一路」的連結,形同自我封閉,加速台灣邊緣化。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表示已開發國家受到人口老化拖累,除非對科技創新和基礎建設擴大投資,提高生產力,否則經濟成長幅度有限。這項警告呼應了許多專家的看法,認為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成長停滯」。
大陸帶頭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創始會員申請日在3月31日截止,從歐洲國家爭先恐後加入亞投行意謂著全球勢力東移的事實,或是大陸的崛起,美國的式微已是不可遏止的21世紀發展趨勢。亞投行將被視為挑戰二戰後世界多邊秩序的機構出現,更顛覆了歐盟各國以及歐美國間,長期戰略考量和盟友團結的思考。對於歐洲,中國大陸不再只是那個位於遙遠東方的國家,21世紀中國,正使用自己的策略西進,留給歐洲的選擇是,如果不能擊敗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他們。
1992年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提出「軸線翻轉」論述;千年來中華文化從西安為起點,西北往東南軸線發展至台灣,2009年在三峽大壩滿水位測試完成,大陸正式崛起,軸線同時翻轉從東南往西北移動。
鑒於中國大陸崛起、東亞崛起,東亞時代來臨意謂樞紐位置的台中時代來臨,2010年3月23日新台中教育論壇正式啟動,為迎接東亞、台中時代做準備。此次演講是民間團體率先響應中彰投區域聯合共治平台理念,新台中教育論壇基金會董事長暨台中市家長聯盟會理事長余海倫表示,政策推動、平台共治須先從凝聚共識開始,台中是台灣現代生活的表率,而生活應著重教育、文化來推動,並且才能增進觀光產業的實質內容。現場台中市潘文忠副市長及教育局顏慶祥局長、彰化縣教育處林明裕處長、南投縣教育處彭雅玲處長,紛提教育如何與中彰投聯合治理平台接軌,讓「翻轉教育」再創教育新局。
20國集團(G20)財金首長結束在伊斯坦堡集會,誓言藉貨幣和財政政策遏阻任何通縮風險。不過經濟學家憂心,財金首長鼓吹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形同支持貨幣貶值,也等於承認各國在推動結構改革上的失敗。G20半數國家的央行今年已採取貨幣寬鬆措施,歐元區、中國大陸、澳洲和加拿大等經濟體央行競相讓自家貨幣貶值,一場全球貨幣戰爭已開打。美國銀行發給客戶的信中寫道:「市場已逐漸形成共識,一場沒有說出口的貨幣戰已開打。」信中更指出,今年貨幣市場的波動,是近20年來非危機時期最劇烈的。
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在2008年金融海嘯來時即預言,全球至少要歷經20年的調整,且是文明體制性的調整,非單純經濟調結構而已;更預言2015年「超完美風暴」形成,要小心另一波金融海嘯將來臨,人類必須歷經一次次的崩毀,才得以重生復活(甦)。
馬英九總統元旦文告中,簡單而深刻的提出「和」與「合」的訴求,全球財富趨勢大師蔡八來表示,要從台灣理想願景、定位的宏觀角度提出,才能增進彼此(藍綠、兩岸)的互信,藍綠兩黨都必須謙卑自省,才能放下成見。唯今之際,最需要的是能夠凝聚大多數人共識的願景與定位,才能擬訂出懷抱憧憬的改革方案。2015年中旬,進入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提名,當所有議題無法避免染上政治考量時,台灣將再陷入擺盪的政治與沉淪的經濟。在2015年元旦時刻,3H全球集團十六字真言,謹供參考:誠、正、信、實、仁、恕、忍、愛、和、同、共、通、真、善、美、聖。
2003年世貿組織(WTO)多回合談判,全球各國都積極洽談自貿協定(FTA),韓國並立志要簽下45個FTA,然台灣仍「不知不覺」,倘若各國形成區域經濟聯盟或合作,台灣仍自外於區域市場,許多產業將因邊緣化而導致危機重重。
中國大陸做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和美國最大債權國,所受到的QE影響自然不小,期間人行多次透過不同的貨幣政策制定反向策略,化解QE衝擊,維持自身經濟發展,擔憂人民幣可能因QE退場出現重貶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全球財富趨勢大師蔡八來表示,陸仍具實力,能夠維穩匯市,短期可能因此明顯「震盪」,但重貶的空間應該不大。但QE退場,加劇大陸內、外市場的風險,未來資本市場及金融體系的變數將更多,投資人須審慎評估一切的投資考量。
亞洲開發銀行(ADB)在最新亞洲展望報告指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上調至3.4%高於4月預估的2.7%。亞銀指出,台灣是日本除外的東亞國家中,上半年經濟成長未減速的唯一國家,主要受惠於旅遊與零售銷售的增加,以及民間投資提高,帶動內、外部需求增加。
配合新城鎮化的推動,大陸正如火如荼展開智慧城市試辦計畫,已有400座城市決定加入智慧行列,投資規模上看兆元(人民幣)商機。為避免各城市各自為政,包括大陸國家發改委等8個部會,已公布推動智慧城市的統一規畫,這也是首次披露的國家級統一指導綱領。大陸並允諾台灣有參與這項大型計畫的機會,包括智慧交通、旅遊、醫療等三大領 域各項建置標準化的合作,大陸一旦擴大智慧城市的試辦計畫,對台商的商機將更大。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的資訊技術讓各行各業透過網路連結與雲端大數據等數位化資訊,運用在城市之中,使居民可享有便捷的資訊網路服務,讓整座城市成為現代資訊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