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球治理的搜尋結果,共150筆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30日舉辦開幕式,由新任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並發表演講、全長約24分半,成為他上任後的國際首秀。他表示世界不確定已成為常態,亞洲跟世界處於歷史十字路口,要攜手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打造世界成長動力源,「注入更多確定性」,包含為變化環境注入更多確定性、共同守護和平穩定;打造成長中心為經濟復甦提供更多確定性,同時為全球治理與不同文明間交流共生也提供更多確定性。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程亞文2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在給中美乃至更多國家企業正常營運、高科技和半導體行業發展、國際貿易體系和規則以及國際法等層面帶來破壞性影響的同時,美國單方面挑起對華貿易戰同時,還在向「去全球化」逆流火上澆油。對華經貿遏壓終究徒勞無功。
在中國大陸斡旋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經過4天的會談終於達成協議。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宣布恢復外交關係,並重啟2001年的安全合作協議,以及1998年簽署的經貿投資協議。中東國家如阿曼和伊拉克對此表示歡迎,以色列則暫無回應。
2023年伊始,當世界的眼球全聚焦在美國貿易、晶片及太空爭霸戰,彷彿世界都只繞著美中兩國跑時,殊不知,卻有一個地方,無畏大國間的烏煙瘴氣,在三年疫情中,默默地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動土典禮時,在美國總統拜登面前說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後,引發了外界廣泛討論。有人說全球化確實早已不存在,也有人說全球化其實是進化中,只是已非張老熟悉的「全球化」。 哪個說法正確?兩者都對。 俄烏戰爭屆滿一周年之際,《遠見》帶領您檢視全球化的未來命運。
烏克蘭危機已持續1年,但拐點仍未到來,和平前景依然暗昧。進入2023年,這場危機牽涉的各方加緊蓄力、集結力量,在軍事、外交、經濟、輿論等各場域呈現出危機可能升級的態勢。美國繼續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徹底把烏克蘭塑造成「反俄」前沿,同時加大對俄制裁力度,最大限度孤立俄羅斯,企圖徹底拖垮俄羅斯。俄羅斯調整戰略戰術,對內積極止損,激發社會「抗敵」鬥志,對外積極拓展戰略騰挪空間,加強與非西方大國關係,有效應對來自整個美西方世界的戰略施壓;烏克蘭繼續倚美擊俄,充當美西方「阻擊」俄羅斯的「馬前卒」,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歐洲被美國戰略裹挾,戰略自主或成泡影,生存危機、團結危機日益顯現。隨著德國總理蕭茲宣布向烏克蘭提供14輛「豹2」主戰坦克後,美西方介入烏克蘭危機程度更深,北約與俄羅斯發生正面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還在增加。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全文21 日公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當地時間18日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表主旨講話時透露,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已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中國將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今天公布全文。
台灣政治學界的3位中研院院士之一、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朱雲漢教授,於元宵節晚間辭世,令政治學界感傷與不捨。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國《富比世》網站26日報導,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日前在澳洲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崛起是「世界的巨大勝利」。他認為美國如今在政治上「更為衰弱」,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需要在世界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陸新任外交部長秦剛首次出訪,就延續北京30多年來的傳統,首先訪問非洲國家,長達一星期的行程,先後訪問衣索比亞、加彭、安哥拉、貝南、埃及等非洲五國以及非洲聯盟總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秦剛前腳剛走,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後腳就跟上。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當地時間11日在與非洲聯盟執行委員會(African Union Commission)主席馬哈馬特(Moussa Faki Mahamat)共同會見記者時提出四點建議。他表示,除構建高水準中非中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中方也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國集團(G20),加強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在外交部官網致辭表示,將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全力保障中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
G20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掀起一場「外交旋風」,短短兩天內,除峰會系列活動外,還參與多場雙邊會晤。作為中共二十大後個人外訪首秀,習近平印尼之行的密集日程安排背後有其深意。
備受矚目的「拜習會」即將登場。這是拜登就任以來與大陸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接觸,是中共二十大後中美兩國領導人首次會面,也是自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美領導人第一次線下會晤。對在低谷徘徊的兩國關係和危機重重的世界來說,中美兩國元首會談什麼以及將帶來何種影響,值得觀察。
備受矚目的「拜習會」即將登場。這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與大陸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接觸,是中共二十大後中美兩國領導人首次會面,也是自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美領導人第一次線下會晤。諸多「首次」,顯示此次會面意義不凡。對在低谷徘徊的兩國關係和危機重重的世界來說,中美兩國元首會談什麼以及將帶來何種影響,值得觀察。
大陸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日前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據初步核算,2021年大陸單位的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已下降50.8%之多,同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也成功啟動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快速成長趨勢。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使用多處負面表述,在在針對美國而來,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政策分析員鄧巧琳認為,這顯示中國大陸已不再信任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機制,而是強調要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多邊組織之影響力與話語權。
項昊宇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東北亞問題專家,專研日本、朝鮮半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9月30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隨著第77屆聯大一般性辯論落下帷幕,國際社會對於全球治理和多邊合作的關注將開始較多地轉向亞洲。11月分,柬埔寨、印尼和泰國將先後主辦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和亞太經合會議(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顯示下半年以來全球治理的「亞洲時刻」漸入高潮。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9月21日以網路視訊方式出席2022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並發表主旨講話。王岐山表示,國際和平日寄託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安寧的殷切期盼。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習近平主席胸懷人類前途命運和安危福祉,提出全球安全倡議。這一重要倡議反映國際社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普遍願望,為消弭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