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球產業鏈的搜尋結果,共449筆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7日公布今年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調查結果。3月CCI總指數為64.47點,與上個月比較上升2點,已連續三個月上升;調查的6項分項指標全數上升,上升最多為「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上升最少為「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
即將在今年10月再度登場之「2023 TiTE 台灣國際五金工具博覽會」未演先轟動!大會指出,諸多指標大廠著眼於「解封」後反彈出口量能,已爭相搶進TiTE,截至3月初已逾200家報名,總參展家數預估上看400家,刷新相關產業在台灣規模最大紀錄。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Craig Allen)25日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討論時表示,盡管存在挑戰,美國和中國公司表現出韌性。美國對大陸的出口在2022年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大陸也仍是美國農業、食品、化學品等出口商的重要目的地,從美國商務部的數據也可表明,對大陸的出口保證了大約100萬美國人的工作。
荷蘭貿易部長施賴內馬赫表示,因應國家和國際安全考慮,最快夏季前限制對中國大陸出口先進晶片技術。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回應,中方對荷蘭方面以行政手段干預限制中國大陸和荷蘭企業的正常經貿往來表示堅決反對,已向荷方提出交涉。
觀察者網9日引述路透報導,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部長喬納森·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當地時間7日晚間透露,加拿大不會強迫其三家大型礦業公司的中國國有投資者減持股份,因為此舉將帶來政策上的不確定性。
新華社報導,即將卸任的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2日在北京調研積體電路企業發展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劉鶴強調,發展積體電路產業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用好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力量。中國擁有龐大晶片消費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這是市場經濟下最寶貴的資源,是推動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戰略性優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學者董一凡2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德國個別媒體最近又圍繞中德經貿關係問題販賣焦慮,一方面繼續指德國巨額對中出口是「過度依賴」,另一方面將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額陡增也看作德國經濟的「問題」,稱長此以往德國工業可能會如富士康工廠一樣,變成「中國供應商的終端製造基地」。這類輿論操弄顯然還是順著將經貿合作泛安全化和意識形態化的邏輯,變著花樣在德國和歐洲炒作對中「過度依賴」論調,進而為「去風險化」乃至推動中德、中歐在經貿和產業領域「脫鉤」創造輿論基礎。但顯而易見的是,這類論調嚴重缺乏常識,「依計行事」只會讓已經陷於危機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
大陸日前公布《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強調在經歷百年未有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此刻,質量是「作為繁榮國際貿易、促進產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要素。因此,中共強調,在大陸質量水準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發展基礎還不夠堅實的現實上,要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大陸將高質量發展視為走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2月1日至3日,中共黨媒《人民日報》3版連續刊發「鐘聲」署名文章,篇篇聚焦中美關係。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2日)表示,臺灣跟美國已經重啟TIFA談判,希望最終臺灣可以跟美國簽訂雙邊投資協定或是雙邊貿易協定,讓臺灣不僅可以在東南亞發光發熱,也可以在北美洲或者世界更廣的地方有更多斬獲。目前預測2023年景氣不會太好,蔡總統已做相關指示,會特別去減輕基層民眾生活負擔、穩定民生物價和調整產業體質,讓臺灣整體產業更具有競爭力。
時序進入2023年,全球情勢仍紛擾不安。無論是俄烏衝突、全球經濟衰退、氣候變遷,甚至地緣政治風險,對位處東亞樞紐地區、且扮演全球產業鏈重要供應角色的台灣,都很難置身事外。
春節前中國大陸公布了人口數據:2022年出生956萬人,死亡1041萬人,較前一年減少85萬人,是61年來首度的人口負成長。人口決定生產力,是長期且具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因而引發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討論。
大陸8日起解除疫情3年來的入境限制,取消入境後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取消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並恢復大陸公民出境旅遊。大陸線上旅行社大數據顯示,1月8日當天出入境機票訂單同比增加628%,創2020年3月以來最高量。解除疫情管制增加了國際社會對大陸經濟的信心,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機構紛紛上調2023年大陸經濟增速預測。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出席「天下經濟論壇」指出,今年全球經濟將面臨貨幣緊縮、中國經濟下行、全球產業鏈重組、能源轉型進入過渡期等「四大挑戰」,政府將繼續採取溫和的貨幣緊縮政策,穩定匯率、物價政策,讓企業不至於「內外交迫」,相關部會也將採取各項措施,把通膨壓在2%以下。
去年全國稅收超徵4500億,蔡政府遭質疑透過不當的賦稅制度超收人民的錢,行政院長蘇貞昌昨(5)日強調,稅收實徵數比預算數多的情況,主因是去年的經濟成長表現出色、超乎預期。對此,前立委林濁水則點出2事是天賜的良機,並吐槽別再用「在蔡英文領導下面對考驗」等話語自我吹噓。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擴大投資,不僅讓美國增加工作機會,更讓高階晶片的產能控制在美國人手中。在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機台進廠典禮上,拜登樂不可支地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同場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語重心長地感嘆「全球化已死」。張創辦人所憂心的其實不僅是台積電自身的利潤與發展,而是在這場全球化風險的完美風暴中,去全球化巨浪下,台積電甚至台灣未來的命運。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擴大投資,不僅讓美國增加工作機會,更讓高階晶片的產能控制在美國人手中。在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機台進廠典禮上,拜登樂不可支地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同場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語重心長地感嘆「全球化已死」。張創辦人所憂心的其實不僅是台積電自身的利潤與發展,而是在這場全球化風險的完美風暴中,去全球化巨浪下,台積電甚至台灣未來的命運。
在新冠疫情升溫下,大陸國務院12月中旬突然公布了所謂《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簡稱《綱要》),隔一日,中共二十大後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在各界關注下依往例召開。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經濟首要工作;《綱要》則從11個方面提出38條的「擴內需」戰略。可以說,這一方面象徵中共經濟戰略轉向的再確定;另一方面,則代表大陸乃至全球產經情勢,將呈現與過去40年截然不同的面貌。內需將成為大陸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源
副總統賴清德今接見「美國聯邦眾議員匡希恆訪問團」時表示,在全球產業鏈重組過程中,臺灣非常希望能與美國進一步加強合作,除了堅守民主陣容,抵抗威權主義的威脅,也能共同面對氣候危機對地球帶來的影響,讓臺美合作雙贏,也能持續繁榮。
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創辦人張忠謀一句「全球化幾乎已死」效應延燒至今,有許多人撰文認為張的說法太極端。但12月17日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再次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會侵蝕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並摧毀全球化帶來的生產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