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球碳交易的搜尋結果,共92筆
中信金控與工研院8日舉辦「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產官學專家分別從政策、綠色金融、及新興科技等三大面向,為台灣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提供建言。高雄市長陳其邁則為產業請命,建議主管機關金管會,針對相關金融企業依所提的碳權計畫,作為取得資金或金融協助的主要指標,減碳越多,即可優先獲得或增加利息補貼,全力推動減碳。
高雄市長陳其邁8日受邀出席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攜手工業技術研究院合辦的「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分享高雄淨零碳排城市之推動經驗與努力。他表示,高雄排碳量約占全國20%,這是高雄的挑戰也是機會,面對碳權市場需求,高雄已成立淨零學院,期盼綠色金融等市場能以高雄為基地,直接接軌國際市場。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日前接受財資雜誌(The Asset)專訪時指出,證交所積極展開支持新經濟發展,產業重新分類就是其中作為;他預期,今年申請創新板的公司可望達15家,較去年幾近倍數成長,同時樂見在不久的未來,有逾百家公司在潛在申請名單上。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攜手合作首度於國內離岸風場海域成功養殖大型海藻,顛覆過去認為隸屬亞熱帶的台灣周邊海域因夏季高水溫及貧營養鹽之海洋環境無法養殖大型海藻之觀念。這項海洋人工表層藻場的建置技術可進一步應用於海洋藻場碳匯、離岸風場與漁業共享海域之研究,使農業部「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之海洋碳匯技術研發向前邁進一大步。
「碳有價」時代來臨,邁向零碳未來是國際主流共識。由外貿協會(TAITRA)與SEMI旗下產業聯盟-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共同籌辦「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將於10月18日至20日將在台北南港展覽1館盛大展出。
大同(2371)集團及旗下專注於能源事業的子公司大同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於9/13偕同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 EEX、德銀遠東投信、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以及國內大型金融集團,分享全球淨零碳排發展一台灣企業因應之道與商機。共同探討了台灣特殊的碳費與自願性碳交易的碳訂價制度以及如何適當配套來幫助企業淨零轉型。
碳有價時代來臨,淨零轉型成為產業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大同集團為搶攻淨零減碳的全球市場,旗下能源事業投資公司大同智能將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訂合作備忘錄,本月13日並舉辦「全球淨零碳排發展」研討會,提出台灣企業因應之道與碳權交易的商機。
減碳相關的碳權交易已成為全球政策主流,投信法人表示,在淨零碳排的趨勢下,不僅將創造新一波減碳等ESG商機,包括碳交易、碳稅、碳費、企業內部碳定價等,目前被視為最具成長潛力的綠氫,預估將在2050年達到每年1兆4,000億美元規模,帶動供應鏈成長動能強勁。
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揭牌上路。雖進程落後於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但碳權與碳交易的本質意義,是政府借用市場的力量,促進企業減排、低碳生產,落實「淨零轉型」的補償機制;同時,也是政府協助台灣承擔全球氣候治理責任並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措施,國人與社會應予正面看待。
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揭牌上路。雖進程落後於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但碳權與碳交易的本質意義,是政府借用市場的力量,促進企業減排、低碳生產,落實「淨零轉型」的補償機制;同時,也是政府協助台灣承擔全球氣候治理責任並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措施,國人與社會應予正面看待。
2023年8月7日,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這是台灣在應對氣候變遷挑戰中的重要一步,也是台灣與全球淨零目標接軌的關鍵一環。隨著全球各國愈來愈重視氣候變遷的威脅,碳交易市場成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重要工具。在亞洲國家中,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都已成立自己的碳交易所,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早在2005年就已經成立,美國也有自己的碳交易制度,而東南亞國家更紛紛將碳交易納入政策考量。現在,台灣政府終於成立了碳交易所,這將有助於健全我國的減排體系,推動與國際接軌,邁向碳交易市場機制。
在歷經七月瘋AI後,台灣ASIC矽智財大廠-GUC意外地下調年度展望、AI指標廠商-Wistron宣布處分自家子公司Wiwynn股票,使AI相關概念股近期紛遭到拋售。路博邁台灣研究團隊認為,由於進入法說期間,AI供應鏈短期出現漲多回檔修正,靜待八月Nvidia的財報展望與雲端大廠的伺服器建置需求帶來的催化劑。
台灣每年出口金額超過4,500億美元,為全球重要供應鏈,因此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台灣應學習國際經驗,建立台灣模式的《巴黎協定第六條》,納入國際自願性碳權抵減碳費機制,利用碳權交易所觸動台灣淨零機會。
隨著全球減碳趨勢明確與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也將與國際接軌,成立碳權交易所,相關概念股如綠能、造紙、資訊服務業者都可望受惠。
高雄碳排比重占全台約20%,為此決定雙管齊下,推動數位轉型和淨零轉型,而台灣碳交所也預定8月在高雄設立。在此背景下,由工商時報和台灣碳資產等共同主辦的「從新加坡經驗看國際碳權交易趨勢論壇」列車,第一站就開到高雄,在我國邁向碳經濟的時代,打造全新的碳經濟商業模式。
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8月7日在高雄成立,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未來營運項目碳諮詢先行,再來是國外及國內碳權買賣;國內碳權交易將分階段設立不同交易機制,以符合政府政策並切合企業減碳需求。
「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4日登場,上半場以「接軌國際」為主題,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顏斯.尼爾森(Jens Nielsen)於會中分享全球淨零轉型、再生能源最新趨勢,下半場則以「產業因應」為主題,由官方代表、產業領袖、國際顧問輪番上陣。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6月26日公布的國際永續揭露準則,將影響未來企業財報的編制,金管會主委黃天牧4日表示,金管會將很快公布藍圖,同步採用國際永續揭露準則,但會以更符合國內環境與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
「永續金融與影響力投資學院」28日成立,預計8月底開課,擔任院長的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喊話,「改變台灣從永續金融開始」,強調台灣走向國際碳交易,才能實現永續影響力,並呼籲政府設立國家級影響力基金投資ESG,預計年底前在政策白皮書向政府提出建議方案。
歐盟碳關稅上月完成立法程序,實施進入倒數計時階段;美國「清潔競爭法案」已完成二讀,日本經濟產業省正計畫仿照歐盟新電池法,要求所有在日本銷售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應計算和報告電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凡此種種都代表,以「碳關稅」為代表的新綠色貿易規範正在成形,兩岸都應知所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