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的搜尋結果,共10筆
金門戰役已經延宕了65年,在這65年不短的歲月裡,毛澤東與蔣介石,都未能對金門戰役的最終結局,做出過任何的判斷和預期。對於金門戰役的歸宿,到底是會以大陸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方式進行?還是會朝著以台灣「獨立」的「三民主義」方式,將金門戰役的這根導火索重新點燃,再次置「金門」於戰火的最前沿?我們同樣不能做出任何的判斷與回答,甚至,我們連它今後的走向與發展,也都是無法把握住的。
毛澤東與蔣介石之間的一致性,是這兩位偉人各自都有「一個中國」根深蒂固的理念。毛澤東的「一個中國」,是要將「解放台灣」後「統一」到他所信仰的共產主義「一個中國」當中來,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含了台灣的領土主權;蔣介石的「一個中國」,是要在「反攻大陸」後,使他的三民主義,再次成為「自由世界」的「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包含了大陸的所有領土主權。二者都認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二者認同的「一個中國」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者儘管意識形態不同、「一個中國」的各自表述不同,但「一個民族」下的「一個中國」國土理念、民族理念乃至傳統的「中國」思想理念,都是完全一樣的。
「第28軍司令部下達了1954年內完成對金門、馬祖等敵占島嶼及沿海地形、港灣、航線偵察和調查……83、84師組織人員對大、小金門敵砲兵陣地、火力配系等情況進行了觀察,繪製了要圖」。但以明確的「隔海砲戰」方式來持續這場金門戰役的延宕,則是在1954年8月以後。
胡璉將軍是在蔣介石的充分信任下,則擁有了「專控之權」,讓胡璉得以金門本島為據點,3次進犯南日島而得手,致使葉飛猝不及防。
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是一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階段。
附屬島嶼的居民,仍然將自己歸屬於「金門縣」而不是「南安縣」。
蔣介石並說:「無金門,便無台澎,有台灣,便有大陸。」
國民黨和蔣介石,都視這場極不易得的「轉捩」之戰是與共產黨決戰的一場空前的「大捷」。
風雲際會,恰在我國運瀕臨存亡絕續之時。
編者按《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由大陸作者蕭鴻鳴、蕭南溪、蕭江等人合著,由新雨出版社出版發行,紀述金門古寧頭戰役中的重要事蹟,不單是「復原」了一場戰役,更讓戰役成為現場,也以大陸作者的視野,讓讀者以不同角度,看看這段發人深省的史實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