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兩岸時事的搜尋結果,共1,232筆
台灣跆拳道選手李東憲日前參加亞太壯年運動會並獲得銅牌,因領獎時高舉五星旗,引發兩岸輿論關注。李東憲昨日表示,此舉並非為了成名,而是真正對大陸有所認同。至於未來,他會回歸日常生活,並繼續推動兩岸交流。
兩岸兩會1993年舉行的歷史性「辜汪會談」今年屆滿30周年,時任海協會副祕書長孫亞夫日前強調,「九二共識」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之錨、避免兩岸關係演變成兩國關係之鏈,不可被動搖、否定與拋棄。
中國人對歷史規律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典型的概括。聯繫到今年,恰好是辜汪會談三十周年紀念,也是2024年台灣大選激戰的前夜。本文試圖從歷史變遷與兩岸關係變化的角度,考察美國謀求在兩岸政治關係中扮演仲裁角色的動機,論證其「美好願景」,終將是癡心妄想。分述如下:
中共20大確立「新時代對台總體方略」後,年初兩岸迎來一波「春暖花開」,兩岸重現「大交流」似可預期。但5月19日國台辦宣布開放台灣旅行團赴陸,雖讓旅行業者雀躍,卻馬上挨了一記悶棍,陸委會指應透過重啟協商才放行,台灣旅遊業者及人民權益恐再成犧牲品。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教授楊力宇,全面闡述以「一國兩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設想,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多數人並不知道,楊力宇見鄧小平之前曾主持兩岸學者間進行過一場關於兩岸統一前景的特殊對話,並在事後得到鄧小平的高度讚揚,而當時來自大陸出席會議的學者是正在美國留學的博士生趙全勝。
從步出校園到社會這些年,在大陸遇見許多優秀的校友們,他們都在大江南北有著自己的事業。在江浙地區有一位優秀的學弟,跟其他台商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事業版圖非常多元,除了一般創業外,他還做了許多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他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潘柏銓。潘柏銓本身就是一個急公好義的台灣好青年,真正跟他深交,是在2020年大陸疫情一開始時,在他的號召之下,串連了兩岸眾多城市台灣青年一同為大陸加油拍攝的短視頻而結緣。
2019年美台斷交40周年之際,卡特總統接受「美國之音」訪問,透露當年與中國建交的目的,他是寄望由兩大國關係的正常化,為太平洋地區帶來長久的和平。當年卡特與我斷交的目的,的確是因可借此廢除《中美協防條約》,避免美國隨時會因防衛台灣與中國交戰。
2024總統大選的各黨候選人雖然還未最後確定,但選戰主軸已經相當清晰,那就是兩岸和平與戰爭的選擇。儘管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否認2024是和戰的選擇,但從近期蔡英文、賴清德、鄭文燦不斷提及和平是唯一選項、要創造兩岸和平的言論來看,民進黨已不知不覺跳進和戰選擇的話語架構之中了。
2024總統大選的各黨候選人雖然還未最後確定,但選戰主軸已經相當清晰,那就是兩岸和平與戰爭的選擇。儘管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否認2024是和戰的選擇,但從近期蔡英文、賴清德、鄭文燦不斷提及和平是唯一選項、要創造兩岸和平的言論來看,民進黨已不知不覺跳進和戰選擇的話語架構之中了。
兩岸兩會1993年舉行的歷史性「辜汪會談」今年屆滿30周年,時任海協會副祕書長孫亞夫12日強調,「九二共識」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之錨、避免兩岸關係演變成兩國關係之鏈,不可被動搖、否定與拋棄。
中國海峽研究院(香港)日前發布的《2023年兩岸關係風險指數報告》顯示,去年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的趨勢沒有改變,政治與軍事風險不斷提升,貿易萎縮也不利於緩和風險,兩岸關係風險指數創下7.45的歷史新高,甚至超過1950年代兩岸軍事對峙時期。
30年前的4月29日,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由兩會負責人辜振甫及汪道涵,代表兩會簽署四項協議,史稱辜汪會談。當時雙方由於對年號無法取得共識,台北要冠中華民國,北京要冠西元,因此協議不填年號,各自返回後再加上自己習用的年號,這亦彰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尊重各自治權下的權宜妥協。
30年前的4月29日,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由兩會負責人辜振甫及汪道涵,代表兩會簽署四項協議,史稱辜汪會談(大陸稱汪辜會談)。當時雙方由於對年號無法取得共識,台北要冠中華民國,北京要冠西元,因此協議不填年號,各自返回後再加上自己習用的年號,這亦彰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尊重各自治權下的權宜妥協。
大陸今年將舉辦杭州亞運、成都世大運兩場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華奧會日前赴大陸交流,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會見時表示,希望中華奧會負起責任維護「奧會模式」。宋濤的談話,代表陸方主辦國際賽事將遵循既有「奧會模式」,不企圖改變現狀。台灣運動員能否順利參賽,將取決於台灣能否排除政治干擾,維持既有默契與務實態度。
編者按: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今年屆滿30周年,本報於今明二日推出紀念專題,透過四位事件親歷者或兩岸事務第一線參與者的視角,既回望歷史,也前瞻未來。將分為「九二共識篇」、「歷史啟示篇」、「兩岸交流篇」、「海基會角色篇」。
此次雖不是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但內心還是無比「期待」而又「緊張」。期待的是跟著馬前總統出訪大陸,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高度;緊張是因為將與大學的學術交流,覺得平日所學還有待精進,另方面也因對內地不熟悉,對於「去中國大陸」,還是抱持著恐慌與負面態度。在返台回歸日常生活、沉澱些時日後,我對此行產生了更多想法。
2022海峽兩岸(武漢)青年時尚創意節暨第二屆長江杯金裳獎大賽於日前舉行初審,選出35組優秀作品進入複審,出席評審有實踐大學服飾設計學系楊宜昌主任、亞洲大學時尚設計學系林青玫主任、彩妝大師朱正生老師和針織女王潘怡良老師等人。
新北市長侯友宜被視為藍營2024總統最強人選,近日他閃電宣布出訪新加坡,引發討論。媒體人張禹宣指出此行五個關鍵人事時地物,包括能否見到李顯龍,會見哪些要員,接待層級?關鍵的兩岸論述是否會發表?訪問星國能否促進實質上的收穫?強調此行的代表意義,不只是侯友宜踏步國際的初試啼聲,新加坡的特殊性更象徵著中華民國在侯友宜執掌路線的前景,直言此行的成與敗將會一舉串聯缺乏的那最後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