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兩岸農業的搜尋結果,共362筆
全球貿易遭遇逆風及地緣政治阻擋全球化,正嚴重衝擊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台灣經貿。台灣不僅11月進出口雙雙翻黑,五大出口市場中,除日本外全面走弱;農漁業外銷也因兩岸關係惡化而遭到影響,前11月台灣農林漁畜總出口量為171.8萬公噸,較去年同期的201.3萬公噸減少14.6%,前11月農林漁畜總出口總值為48.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1.8億美元減少6.8%。
對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否有益於台灣農業長期發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稱要打上一個問號,引起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不滿,兩人因此隔空互槓。陳24日回應時,嗆出一句「有哪一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有這麼多片面暫停農漁產品輸入?」讓農業專家「Lin bay好油」決定說出事實,打臉陳吉仲。
烏俄戰爭催化一波能源、化肥供需緊繃危機,烘托化肥行情高檔延續,惠光(6508)營運持穩推進,第三季毛利率22.26%,獲利季增13.7%,年增263.07%,EPS1.41元;前三季營收22.25億元,年成長41.04%,毛利率24.34%,稅後盈餘3.19億元,EPS3.71元。
2022兩岸(麗水)品質農業高峰論壇8月10-11日,在麗水縉雲舉行,來自兩岸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台商及台青齊聚縉雲,以麗水“三農”故事作為引子一起探討品質農業的發展。早在1200多年前,聰慧的麗水青田人就開始了“稻田養魚”的農業生產方式,用行動告訴後人,即使沒有大江大河,山裡人依然能夠發展漁業,並且稻魚互助、和諧共生,充分將水稻田的價值發揮。如今充滿老祖宗智慧的 “稻魚共生”“茶羊共生”“茭鴨共生”“林菇共生”“梯田共生”等共生系統所延伸的“古法農耕”與“現代科技”正進行相融合,為麗水這座城市打造了最具品牌辨識度的品質農業,而這些傳承與創新令許多在大陸耕耘夢想的臺灣新農人興奮不已,“‘稻魚共生’就是自然界的融合發展與永續經營”
中國大陸禁止台灣石斑魚輸入,爆出借牌爭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推說,借牌是兩岸農產貿易「陋習」,是在ECFA平台下才有的。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陳身為農業主管機關首長,發現問題應要更積極解決,而不是推卸責任。
明(17)日為「農林22條措施」發布實施屆滿周年,大陸今(16)日發布新一波對台措施,122項指定業別台灣居民,可在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其中包含農業技術人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到大陸投資農漁畜生產要非常謹慎,認為大陸應先針對我方先前提出的貿易糾紛正面回應,「後面的議題我覺得都可以坐下來討論」。
第九屆海峽青年節村村「young」力量《兩岸新農人》短視頻大賽暨鄉村振興高峰論壇25日在福建省福清市舉行。本次活動是第九屆海峽青年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兩岸專家學者指出,鄉村成為兩岸青年合作的藍海,呼籲為兩岸從事農業活動的年輕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10月12日,由國務院台辦經濟局、農業農村部台辦,省臺港澳辦、省農業農村廳、濰坊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的2021海峽兩岸農業論壇在山東濰坊市成功舉辦。省委常委、統戰部長張江汀,國台辦經濟局局長張世宏、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副主任蔣建平,新黨前主席鬱慕明、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出席活動並致辭。
我國在對岸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後第6天,緊急跟上也提出申請。這雖是正確的補救動作,卻顯示加入CPTPP的確只是蔡政府「拚經濟」的口號而已,先前完全沒在認真準備,乃至於措手不及。事後相關部會在立院報告,當然只能提出直覺式的簡單評估,完整的產業衝擊分析全付諸闕如。用這種「作戰計畫」要去和「夥伴」對手們真槍實彈談判,能不令人膽戰心驚?
國民黨主席選舉政見發表會桃園場20日登場,針對大陸禁止輸入台灣蓮霧與釋迦,4位候選人在會前都提出看法,朱立倫說,台灣水果沒有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搞抗中反中保台,導致農產品輸出及經貿關係不正常,國民黨要扮演好在野黨角色,一方面監督執政台,另一方面開啟平台要幫農民解決這些問題。
繼鳳梨禁令後,大陸再以檢疫問題為由暫停台灣釋迦和蓮霧輸入大陸。對此,陸委會晚間表示,陸方對兩岸農產品貿易說斷就斷的無理作法,我方不能接受,對此種傷害台灣農民及相關業者、傷害台灣農業和兩岸關係的作為,陸委會表達不滿。
首屆「台商台企吉林行」活動今天在長春南湖賓館舉行,現場簽約5個投資項目,簽約金額約36.2億元人民幣,產業橫跨養老、精緻農業、文旅、環保、高品質農業。
海峽兩岸生態農業及綠色食品展交會17日至20日期間在大陸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牛樟芝精釀啤酒以及沙茶醬等台灣特色飲品和食品獲得當地民眾好評,吸引許多參觀者搶著試吃。
因為政治因素的影響,兩岸人民學習的歷史和法律也有所不同,受到各自執政者思想的洗禮,常常發生同個歷史事件,卻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叫法也有所不同,國共兩黨所要重點描述給人民的事物肯定不同,漸漸地,兩岸百姓對同件事的見解也會發生很大的分歧,百姓在不互相接觸的情況下,難以瞭解彼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思意念,只有開始交流和不斷融入彼此生活的過程,才能慢慢解開對彼此的誤會,我也是接受台灣教育長大,以前對於大陸的政策甚是難以理解,直到赴陸交流,我才知道為什麼別人和我們的想法會不一樣,開始發現某些事情的發生有其必然性,對於大陸人的思想也就不會如此大驚小怪,今天不妨就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與內地人交流的心得感想,希望幫助大家找到更多的共性,並得到更多的包容。
大陸發布《農林22條》惠台措施,涵蓋土地使用、融資便利、管理與行銷輔導等方方面面,是邀請台灣農民、企業參與大陸下一個經濟增長點: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請貼。
大陸發布《農林22條》惠台措施,涵蓋土地使用、融資便利、管理與行銷輔導等方方面面,是邀請台灣農民、企業參與大陸下一個經濟增長點: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請貼。
大陸國台辦、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經過一番研討後,在2021年3月17日公佈一項新政策——《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也就是所謂的惠台農業22條措施。
大陸國台辦等11部委17日聯合公布「農林22條」措施,強調將提供台資企業在土地、金融、參與基建及開拓內銷等方面支持,以及參與城鄉冷鏈與物流等產業,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投資水產等捕撈作業。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這是推進「十四五」規劃具體舉措,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抱怨,為什麼大陸去年就檢疫出台灣鳳梨不合格,現在才禁止進口?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7日在例行記者會澄清,大陸早在去年就多次通報台灣,但台灣方面既不回覆也不改善。她表示,2020年大陸有關方面向台灣方面通報28批次台灣鳳梨不合格,提醒台灣方面加強源頭管理,「遺憾的是,不合格情況一直未得到改善,台灣方面沒有任何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