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兩岸的搜尋結果,共53,099筆
副總統賴清德參選2024總統大選,兩岸主張備受關注,賴清德今天強調自己是「和平主義者」,他主張在對等、尊嚴、有助於兩岸和平與人民福祉的前提下,兩岸當然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但在中國尚未放棄以武力改變現狀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維持保護台灣的力量,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臺灣今年進入總統大選年,兩岸議題成為熱門話題。在5月27日舉辦的「回顧1949:遷台外省族群對台灣的犧牲與貢獻」座談會上,前空軍副總司令傅慰孤從戰略觀點剖析臺海局勢。他提醒,現今作戰早已進入太空優勢、資電作戰、制空作戰、地面決戰的模式,「兩岸關係是國安之本,兩岸關係好,臺海風平浪靜;兩岸關係不好,臺灣海峽戰雲密佈,執政者採用反中、抗中、去中政策很容易挑起戰火。」
獲得國民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侯友宜,不再只是地方首長,而是動見觀瞻的準國家領導人,也就必須表態自己的政策與立場,其中莫過於攸關台海和平的兩岸路線,讓人民來評判,一位「好好做代誌」的優秀市長會不會是一位依《中華民國憲法》「宣誓」成功的總統。
參選2024總統大選的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今天批評在野黨營造「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說法,他反問,我們要放棄我們的主權嗎?國際的做法是靠力量來取得和平,所以台灣這幾年不斷強化自己的國力,同時跟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也就是「用備戰來達到避戰」而求得和平,而不是放棄主權來求得假和平。
賴清德針對「民進黨當選兩岸會戰爭」的質疑,於出席「雲林縣信賴台灣之友會成立大會」時反駁,民進黨不是第一次執政,不管陳水扁、蔡英文執政都沒有發生戰爭,都能好好處理兩岸關係,言外之意,他續任總統也不會發生戰爭。這種說法顯為詭辯,扁、蔡執政雖然沒有發生戰爭,但兩人並沒有好好處理兩岸關係,反而讓兩岸關係每下愈況,兩岸未發生戰爭是天佑台灣。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與前總統馬英九會面,雙方深入交換意見後,對「中華民國憲法的堅持」都有高度的共識與理念,外界質疑,反倒副總統賴清德還躲在蔡英文總統的「4個堅持」底下,尚未表態是否遵從中華民國憲法,對此,民進黨籍立委許智傑3問侯友宜,要求他給人民清晰的政策論述,別只打迷糊仗。
昨在一場「回顧1949遷台外省族群對台灣的犧牲與貢獻」座談會,對於近來有人誣指1949年前後來台的外省族群和家屬為「加害者」,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表示,眼見史實不彰、真理泯滅,任何具有社會正義感的知識份子,都必須為族群的融合、台灣的發展與兩岸的和平,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台海局勢近年來其實已經悄然發生了質變,以前無論兩岸之間如何劍拔弩張,經濟其實都是第一位的,兩岸合作的空間十分廣大,即便是綠營執政也不想放棄。但是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以及蔡政府執意充當美國打壓大陸的扈從,再加上大陸促統的時間壓力開始逐步加大,兩岸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已經逐步變得現實起來。其參考指標倒不是來自大陸不斷升高的武備聲調,更確切地其實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開始不斷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掛在嘴邊。
全球9成發達經濟體經濟下滑,中國大陸表現亮麗,IMF再度上調2023年大陸經濟前景預測。經濟三架馬車中的外貿和投資,雖受全球復甦步伐放緩與外部需求疲軟拖累,但消費尤其服務消費已成為領頭羊。大陸服務消費和服務貿易相關產業連續成長10年,台灣則長期低靡不振。
台海緊張情勢加劇,蔡英文總統日前在7周年發表談話提到,「不該為了選舉利益,販賣戰爭恐懼」,但蔡政府執政以來,「台海危機」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議題,一邊喊和平,一邊對美軍購、受美軍援,台灣屢屢被推去「捋虎鬚」。
民進黨主席、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在政治大學演講時表示,台灣應該做的其實都做了,但兩岸情勢變化的責任不在台灣。媒體人吳子嘉表示,賴清德的說法只是在甩鍋,民進黨沒有對戰爭的消弭做出一丁點的努力,這是最可惡的一件事情。
全球9成發達經濟體經濟下滑,中國大陸表現亮麗,IMF再度上調2023年大陸經濟前景預測。經濟三架馬車中的外貿和投資,雖受全球復甦步伐放緩與外部需求疲軟拖累,但消費尤其服務消費已成為領頭羊。大陸服務消費和服務貿易相關產業連續成長10年,台灣則長期低靡不振。
台海局勢近年來其實已經悄然發生了質變,以前無論兩岸之間如何劍拔弩張,經濟其實都是第一位的,兩岸合作的空間十分廣大,即便是綠營執政也不想放棄。但是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以及蔡政府執意充當美國打壓大陸的扈從,再加上大陸促統的時間壓力開始逐步加大,兩岸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已經逐步變得現實起來。其參考指標倒不是來自大陸不斷升高的武備聲調,更確切地其實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開始不斷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掛在嘴邊。
立委蘇巧慧近期炮轟新北市長侯友宜向前總統馬英九請益是向最差的學習,新北市議員江怡臻反批,蔡英文總統任內,台灣兵凶戰危,各項經濟數字今年都亮警訊,外媒還評論台灣是行人地獄,經濟學人更稱台灣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她直言,「馬英九任內8年,兩岸和平穩定,蔡英文做不到,誰比較差?」
2018年來台旅遊的大陸籍男子意外身亡的國賠案中,作為判決依據的「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函釋,行政院24日宣布,舊函釋即日起停用。大陸學者認為,此舉就是要把大陸民眾當作一般外國人,刻意對兩岸人民做更嚴格的區隔疏離,「覺得是一個蠻危險的信號了」。
暌違3年,第17屆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TTE)昨日登場,海內外250家業者齊聚推出優惠,預計4天活動吸引30萬人次進場。主辦單位台北市旅行公會理事長駱炫宏致詞時當面向總統蔡英文請命,呼籲解除旅行社組團赴陸的禁令,蔡則回應,兩岸在疫後可以恢復健康有秩的交流。
針對行政院發函指出,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非屬中華民國國民。對此大陸委員會昨只重申,按照《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民係「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居住台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或台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國家賠償法》對於中國大陸人民請求國家賠償,未有明文;針對法務部擬具的國賠法修正草案,陸委會僅贊同法務部刻正擬具的修正草案內容與修法精神。至於大陸人民得否參照「平等互惠原則」精神,具體個案應由受理賠償機關及法務部本於權責審認。
民進黨政府施政不尊重憲法的程度真是愈來愈大膽。日前行政院秘書長居然以本身名義發函各部會,指依《國籍法》定義,中國大陸人民非屬中華民國國民,自不享有或負擔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這樣一個重大事件,且是涉及憲法層次,極可能因改變兩岸的台海現狀而引發台海衝突、甚或戰爭的議題,居然用一個行政院秘書長的名義就對外發函,真是荒謬。隨後,大概是發現不妥,遂再由行政院長公開表示,盼內容修正後能避免國人及國際誤解。
中國人對歷史規律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典型的概括。聯繫到今年,恰好是辜汪會談三十周年紀念,也是2024年台灣大選激戰的前夜。本文試圖從歷史變遷與兩岸關係變化的角度,考察美國謀求在兩岸政治關係中扮演仲裁角色的動機,論證其「美好願景」,終將是癡心妄想。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