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搜尋結果,共96筆
日前美國國會眾議院針對台海舉行兵棋推演,相關人士得出一簡單粗暴結論: 必須讓台灣「全副武裝」。理由竟是:兵推結果表明,衝突開始後美國無法為台灣補給。如無法為台補給的推論為真,則美國已無意中透露立場:美軍不會援台。
細看美國的國際戰略,特別是最近俄烏戰爭,猛然一想才警覺:對立是美國的最大利益。
3月8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向傑出婦女頒獎時表示,俄羅斯正面臨國家安全與主權的直接威脅,準備好保衛自己的未來。在克里米亞與俄國邊境布良斯克遭到攻擊,以及俄烏軍事衝突1年的背景下,俄羅斯掌握了與北約未來戰爭的實踐場景。此外,俄國武器現代化進程,使得去年軍工複合體產量增長40%,反映了俄羅斯因應未來新冷戰的本國經濟型態特徵。
被外媒譽為「全球最年長女性」的南非阿嬤瑪茲布珂(Johanna Mazibuko)3日辭世,享嵩壽128歲。她生前曾推論自己長壽的關鍵可能是生長在農場,食用新鮮的牛奶和野菜,不過她也訝異自己為何能活這麼久,曾自問「何時會死」、「活著有什麼意義」,甚至抱怨整天坐著、無所事事,讓她很厭倦。
據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當世人都在關注台灣「兩岸關係」的此時,地球彼端另一個「兩岸關係」也隱藏日漸不安的因素,那就是大西洋兩岸的美國與歐洲各國。其爆炸性與急迫性雖不如「亞洲版」,但若處理不當,仍然會對世局帶來長遠的政經影響,尤其是美國的領導地位。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再過兩天,癸卯兔年將至,但它到底意謂著明年將是「動如脫兔」的一年,還是象徵著未來需面對「狡兔難行」的前景?隨著去年(111)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023財政年度的撥款法案》,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不免令人憂心忡忡;原因係該法案每年提供台灣20億美金的軍事融資貸款,看似大方友好;但事實上,其提供的軍售武器品項,不但只能美國說了算數,台灣卻只能「大方掏錢,默默承受」,實乃該項軍事軍售融資,只是將它分成12年的貸款償還期,可不是免費的。
當年我在美國念書時(1966-1968,1971-1973),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的「例外主義」。在所看到和美國外交有關的書中,莫不強調美國的天賦使命和與眾不同,美國人的優越感和使命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由台灣和平公義社承辦,聯合國三大NGO共同發起,以及全國各宗教、各族群共同舉辦的「反核武.救地球;愛和平.保台灣」大遊行,11月12日登場;前副總統呂秀蓮宣讀「台灣人民有話說」,致美中俄三國元首的公開信,並當場連署。呂秀蓮表示,「我們台灣人不只對烏克蘭的戰爭受害者,也為俄國陣亡戰士同感悲悼,戰爭造成巨大死亡和毀滅,還要花費鉅額金錢,那些錢理應為貴國人民福祉而支付。歷史告訴我們,戰爭沒有贏家,戰爭也不能解決任何難題。台灣只是一個人口2350萬的小島,我們克服貧窮和專制,亟願將我們柔性國力的成就分享世界。台灣拒絕變成戰場,我們將全力捍衛台灣成為亞洲的和平與希望燈塔」。
在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已經打了8個多月的俄烏戰爭,如今竟已進展到接近是否將會引發帶領人類進入「世界末日」的核戰場景,這無疑是對上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與數十年荒謬冷戰的人類文明的一大嘲諷。而在所謂集體安全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張少有人們願意看清的集體毀滅恐怖臉孔,更讓人們對於原擬傳遞正面憧憬的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了另一番不同的感悟。
在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已經打了8個多月的俄烏戰爭,如今竟已進展到接近是否將會引發帶領人類進入「世界末日」的核戰場景,這無疑是對上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與數十年荒謬冷戰的人類文明的一大嘲諷。而在所謂集體安全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張少有人們願意看清的集體毀滅恐怖臉孔,更讓人們對於原擬傳遞正面憧憬的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了另一番不同的感悟。
英國前外相特拉斯5日在保守黨黨內投票中勝出成為黨魁,並在6日獲得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任命出任英國史上第3位女首相。特拉斯一上任就面對內外交困的爛攤子,固然必須展現魄力提出對策,但也必須善用英美特殊關係,才有可能重振當年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聲勢。
爸爸特別懷念抗戰勝利後,和他在鎮江一起當記者的魏晉孚。魏晉孚在抗戰時衝過火網交織的戰場,卻在來台後,因為採訪八二三砲戰,葬身料羅灣海底。
今年大聯盟明星賽可能會多出兩位老球星,新版勞資協議授權給聯盟總裁曼佛雷德(Rob Manfred),他可以在美聯與國聯明星隊各增添1位「擁有高度生涯成就」的球員。
據外媒報導,英軍參謀長桑德斯近日示警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爆發,要求其部隊做好戰爭準備。然而,前民進黨立委沈富雄直言,他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爆發,同時也指出,最終能決定戰爭是否結束的「解鈴人」,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台北市長柯文哲因為台灣民眾黨的全台大眾走到了金門一趟,提出「金廈」大橋的概念,讓台灣其他陣營都「驚嚇」到大大批評,有綠委嗆「為解放軍開路」,藍委說「這不是柯文哲想得那麼簡單」。
俄羅斯以「去納粹化」及阻止北約繼續東擴為由入侵烏克蘭,但是俄國總統普丁大概料想不到,這場他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卻讓北約這個一度分崩離析、1年前才倉皇從阿富汗撤軍的組織團結起來,同時還可能新增芬蘭與瑞典這兩個他最不樂見的成員國。
烏克蘭政府從2022年2月下旬戰爭開打之後,開始向平民分發數萬支突擊步槍,通常這些武器是為士兵和員警等受過訓練的人準備的。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緊盯俄羅斯的政治,希望哪一天決定攻打台灣的時候,不要犯下跟俄羅斯一樣的錯誤。它目前正在設法讓金融體系繞過美國監理機構;並努力讓科技產品可以自給自足,不要像俄羅斯那樣大量仰賴進口機械與各種生產設備。
俄烏戰爭的對日系統效應(system effects)正在逐步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