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初創公司的搜尋結果,共52筆
在美國政府制裁下,傳出中國資通訊大廠華為正在向大約30家中小型日本公司收取使用專利技術的許可費。
日經新聞引述業內人士透露,大陸資通訊設備大廠華為計畫向大約30家中小型日本公司收取使用專利技術的許可費,目前正與這些電信相關公司進行談判。該人士還說,華為也在加強徵收在東南亞的特許權使用費徵收。報導指出,此舉是華為面臨美國制裁下的另一種財務增收方式。
繼股神巴菲特稱因地緣政治考量,影響到其投資台積電的意願後,路透報導,台灣固態電池大廠輝能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楊思枏12日宣布,將在2030年前於法國北部港口城市敦克爾克(Dunkirk)投資52億歐元(約新台幣1800億元)建超級工廠,且報導中稱,楊宣布這項投資時說:「由於政治議題,董事會不想在那裡(台灣)擴張太多產能;(輝能)不再是一間台灣公司。」
日前曾表示未被徵詢的台中捷運公司董事長林志盈,確定將接任台北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因林志盈是台中市府第六位到其他縣市任職的官員,市長盧秀燕表示,雖不捨,但仍歡喜祝福,盼讓「人盡其才、人才共享」。
矽谷銀行(SVB)被主管機關接管,美國多家與其業務往來的新創科技業和其他企業都受拖累,受影響雇主正設法籌錢發薪水。此外,近年積極在矽谷創業或融資的中國新創公司同樣遭殃。
科技業展開一波裁員潮,許多手握投資者資金的科技初創公司正準備接收被推特、Lyft等業者裁撤的軟體開發人員與工程師。
身為公司領導人,有一種員工,要跟他們說再見並不容易。
正在籌劃新一輪融資大陸快時尚跨境電商新秀Shein(希音),被稱為當下風頭最健的購物APP,去年它在美國的iOS以及Android平台的下載量一度超越了亞馬遜,成為美國下載量最高的網上購物APP。美國財經媒體指出,新一輪融資完成後,其估值可能會衝上1000億美,將超越歐美的快時尚巨頭HM及Zara總和。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自2009年起來台招生,開香港院校赴台招生之先河,招收的台生重質不重量,擇優錄取不預設名額。城大在QS 2022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全球城大位列第53;也是最新全球首100家獲頒最多美國專利的大學。
PitchBook Data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至12月15日止,投資人在向美國種子期、早期的初創公司共計注入930億美元,寫下歷史新高,遠超出2020全年的520億美元,及2016年的300億美元,凸顯市場資金豐沛,投資人將目光轉向更年輕的新創業者。
儘管一些新創公司今年上市後股價並不理想,但仍擋不住來自創投、私募基金、空白支票公司豪擲數千億美元投資新創公司的錢潮,預估目前仍有9,000億美元尚未動用,這些豐沛的資金將在2022年繼續挹注,帶動全球股票初次公開發行(IPO)市場續旺。
今年將是華爾街IPO市場最熱絡的一年,其熱度甚至已經超越網路泡沫時期。根據FactSet所做的調查,2021年前三季美國的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件數已經改寫了1996年全年創下的歷史記錄。
一家名叫「萊特」(Wright)的航空初創公司,要發起一場航空業革命,要將飛機引擎給徹底電動化。該公司發明1款功率達到2百萬瓦(2-Megawatt)的電動馬達,期望它可以成為大型電動客機的動力來源,使航空業有效降低碳排放。
美國空軍和幾家風險投資公司近日向初創公司赫爾墨斯投資6000萬美元(合台幣約17億元),投資開發世界首架可重複使用的高超聲速客機。美國軍方名義上是在投資研製新一代公務機,實際上還將該機作為情報、偵察等特殊軍事用途的潛在平,很可能成為「遊戲改變者」。
在美國禁令下,大陸大力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力拚晶片國產替代,也讓陸企在國際半導體領域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據美國著名半導體雜誌《EE Times》近日最新發布的「2021年Silicon 100」名單中,此次就有19家陸企入選,更有9家是新面孔,同時台灣也有1家創王光電入選。
受惠於科技人口眾多、政府扶持等因素,韓國成為培育大型科技新創公司的溫床,生技、共乘、線上支付等領域的新秀紛紛崛起。根據CB Insights資料,韓國已有10家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公司),成為亞太地區第三大新創重鎮,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名列全球4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德勤遭其大陸員工舉報違規,引發大陸財經界與網民熱烈議論,登上大陸社群媒體微博的熱搜排行榜,同時也轟動了大陸多個外國企業社群。舉報人洩漏的資料顯示,德勤在審計過程中未執行重要審計程序,放任造假憑證,違反審計法規。其違規審計作業因涉及多家上市公司,舉報人已提供資料向大陸、香港、美國的證券監管機構舉報。
中國自動駕駛貨車運輸初創公司智加科技、圖森未來,以及雷射雷達感測器製造商禾賽科技,傳出正在考慮在美國或中國以不同方式上市,包括利用收購SPAC方式。
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首席執行官畢福康(Carsten Breitfeld)6日表示,公司計畫很快透過與一家特殊收購公司(SPAC)的反向合併完成上市交易。去年加入法拉第未來擔任首席執行官的畢福康還表示,公司將在獲得融資9個月後交付第一款電動豪華汽車SUV FF 91,並在交易達成12個月後開始批量生產。
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首席執行官畢福康(Carsten Breitfeld)10月6日表示,公司計畫很快通過與一家特殊收購公司(SPAC)的反向合併完成上市交易。去年加入法拉第未來擔任首席執行官的畢福康還表示,公司將在獲得融資9個月後交付第一款電動豪華汽車SUV FF 91,並在交易達成12個月後開始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