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副行長的搜尋結果,共734筆
美國聯準會官員周日指出,近期銀行業的壓力與可能引發的後續信用緊縮,使美國經濟更接近衰退。在此同時,歐洲央行官員也示警,融資環境可能進一步吃緊。
大陸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成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簡稱金監總局),外界分析此舉係為加強金融監管力道。於此背景下,中國工商銀行等大陸多家國有銀行高層近期接連辭任或換人,更加引發聯想。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張文才今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表示,美國矽谷銀行等機構因流動性緊張閃電破產,造成銀行業信任危機和擠兌風險,揭露了激進升息下銀行資產負債的嚴重錯配問題,引發「雷曼時刻」重演和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廣泛擔憂。在多重風險因素相互交織下,更多「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可能隨時發生。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宣昌能表示,過去長期低利率環境使部分金融機構習慣於在利率低波動性環境下擺佈資產負債,缺乏對利率短期、大幅波動的預期和敏感性。美國矽谷銀行的資產負債特徵使其對利率變化更為敏感並最終引發風險。
多名歐洲的金融監管機構立法者對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的處理感到憤怒,痛斥「無能」,並稱華盛頓自己撕毀了拉著歐洲制定超過10年的銀行破產的應變規則,要別人都遵守,結果自己發生了就說這是例外,不算。此外,拜登政府聲稱不會動用納稅人的錢去紓困,英國歐洲監委說這簡直就是個「笑話」,實際上成本還是由人民的稅金去吸收。
美國爆發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案之際,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召開2023年金融穩定工作會議,要求金融穩定系統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准拆彈」的方針,積極壓降存量高風險機構。完善金融穩定立法和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制度,更好發揮存款保險功能。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日前召開會議指出,要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堅持底線思維,織密金融安全網,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應急處置預案,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平穩運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大陸第14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名單9日出爐,前商務部部長鍾山為新一任主委,副主委則有人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前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等人。值得注意的是,和上一屆副主委共有15人相比,本屆副主委人數大幅精簡至9人。
今天上午10時,大陸國新辦「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介紹「堅定信心、守正創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今天上午10時,大陸國新辦「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介紹「堅定信心、守正創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3日表示,大陸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為物價穩定提供堅實基礎;過去10年中國大陸通膨指數平均是2%,非常不容易。副行長劉國強也稱,2023年大陸通膨水準總體保持溫和是主基調,短期看通膨壓力可控,但長期仍要保持警惕。
據《證券時報》報導,大陸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今天(3月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21年下半年以來,以恆大為代表的部分房企由於長期高槓桿、高負債、高周轉經營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針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調整,金融監管部門公布了「金融16條」,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公布了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畫等措施。
受到美股全面上揚、經濟上季成長釋利多以及新任央行行長正式確定的鼓舞,日股14日走高,早盤結束時,日經指數收27,579.61點,漲152.29點或0.56%。東證收1,989.33點,也漲11.66點或0.59%。
14日,植田和男(Kazuo Ueda)正式被日本政府提名為央行行長,同時,也敲定另外兩位副行長人選。市場開始臆測,日本2023年可能是緊縮政策開啟元年,最快年中時期就可以看到。
英國央行(BoE)在周四的會議中祭出連續第10次的升息,並暗示對抗高通膨的戰鬥正在進入轉折點。此也促使投資人為借貸成本上升的結束,預先做好準備工作。
俄羅斯央行副行長Alexei Zabotkin在接受俄國媒體訪問時指出,如果勞動力短缺和進口限制等通膨風險產生了影響,央行可能在明年升息。
一場新冠疫情加上中美兩國衝突檯面化,改變大陸市場的投資樣貌。從長期眼光來看,未來30年可能會與過去30年大不相同,投資人必須在投資方式和思維上,做出一些改變,以適應形勢。從短期角度來看,在大陸政府逐步朝疫情解封、再度回到關注經濟發展下,則為市場投資人提供有力的信心。
歐洲央行(ECB)副行長Luis de Guindos在周一表示,歐洲央行將再次升息,以抗擊通膨。
在能源股支撐下,歐洲股市周一收漲。在上周,由於主要央行發出持續升息訊號,市場擔憂經濟衰退,致使歐股遭劇烈拋售。
泰國央行周一表示,關鍵利率將繼續上升,一直到經濟獲得充分成長、通膨回復到目標水準之時,而政策正常化的逐步實現仍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