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加工貿易的搜尋結果,共313筆
針對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近日指出「美國連一顆台灣鳳梨都沒買過」,行政院經貿辦24日表示,由於農產品貿易涉及檢疫申請,我國目前正在向美國申請出口生鮮鳳梨中,自然還不會有出口實績。我國已經積極與美方諮商,希望美國儘速開放台灣鳳梨進口。並強調美國是台灣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
2023年1~4月依台灣海關統計,口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470億美元,年增率-28.5%,而依大陸海關統計,1~4月自台灣進口597億美元,年增率-27.5%,同期間大陸自美國、歐盟進口雖也負成長,惟僅-2.0%、-1.8%,顯示台灣對陸出口衰退,相對嚴重。
中國貿促會公布全球經貿摩擦指數顯示,今年前兩月,全球經貿摩擦衝突,仍處於高位上揚態勢。大陸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意見》)18條舉措,穩住對發達國家出口。大陸市場監管總局昨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將長期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之一。
大陸海關總署9日發布今年前4個月對外貿易數據,進出口總值達13.32兆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成長5.8%。於此期間,東協、歐盟分別為中國第一、二大貿易夥伴,且貿易總值持續成長;與美、日貿易則下降。
澎湃新聞26日報導,大陸國務院辦公廳25日發布《關於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意見》)18條舉措,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大陸專家解讀,重點在於穩住對發達國家出口、拓展東協市場;外貿大省發揮主力軍作用;穩定重點產品貿易,培育汽車出口優勢;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東北地區梯度轉移。
中國大陸政府網25日消息,大陸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穩住對發達經濟體出口。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23日表示,今年以來外貿形勢非常嚴峻,第一季進出口有4.8%增長非常不容易,實現「開門穩」,但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他還說,接下來除了穩外貿之外,要繼續擴大進口。
4月7日,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政策措施。據澎湃新聞報導,今天(4月23日)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有關情況」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介紹了政策措施推出的背景和有關情況。王受文直言,今年中方外貿實現了「開門穩」,但形勢依然複雜嚴峻。
台灣長寬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於4月20日台南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展出代理的產品:FUJIRA富士箭、KANTO關東等,推出各國品牌,種類包含有量測工具及儀器、切削刀具、金屬加工工具、手工具、電動工具以及其他機械配件。
新友貿易今年擴大參展台南自動化暨智慧製造展(金屬加工機械區A201),特串聯經銷捷力精機、聯盛機電等機械,再搭配深石科技機械手臂大陣仗參展,尤其捷力精機特別南下展出超越業界率先推出一米高剛性高速鑽銑加工機PC1000HSC,以及具有有自動化、智能化與智慧化等優勢的CNC車床自動化系列SL25、SL15。
觀察者網19日報導,數據顯示,第一季中國大陸外貿開局平穩,逐月向好。1月中國進出口下降7%,2月「由負轉正」,當月增長8%,3月同比增速提升到15.5%。貨物進出口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增長8.4%,進口增長0.2%。
大陸商務部日前發出聲明指出,即日起將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展開對應的貿易壁壘調查,包含農產品、化工產品等,品項高達2455項,包含農產品、礦化工產品及紡織品等。農委會今(19)日表示,希望能回到雙邊協商機制來解決。
美國和日本周二宣布就用於電動車(EV)電池的關鍵礦物達成貿易協定。該協議對於強化兩國電池供應鏈,以及對於日本汽車製造商能否在美國取得更多7,500美元電動車稅負抵免至關重要。
新友貿易今年擴大參展台南自動化暨智慧製造展(金屬加工機械區A201),將串聯經銷捷力精機、聯盛機電等機械,搭配深石科技機械手臂大陣仗參展,尤其捷力精機特別南下展出超越業界推出的一米高剛性高速鑽銑加工機PC1000HSC,及具有有自動化、智能化與智慧化等優勢的CNC車床自動化系列SL25、SL15,該CNC車床自動化系列可降低操作人力需求,改善相關產業缺工窘境。
為發展全球運籌管理模式,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發展,我國自民國(下同)92年推動設置自由貿易港區(Free Trade Zone,FTZ)(下稱自由港區)並實施《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下稱設置管理條例),目前設有六海港及一空港,均屬境內關外之經濟特區,在此區域可從事貿易、倉儲、物流、組裝、重整、加工、製造、展覽或技術服務等事業,且區內著重貿易程序簡化,提供區內事業高度自主管理、免除貨物進出口通關簽審程序等優惠措施。
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商務部發佈了美國2022年的貿易數據。其中,美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逆差較上一年飆升12.2%,至948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美國和中國的貨物貿易額達到6906億美元,時隔三年之後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增長8%至3829億美元,僅次於2018年創紀錄逆差規模的4194億美元;但與此同時,中國失去了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這是自2019年來的首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馬偉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從這些數據當中,可以窺見當下中美貿易韌性凸顯,但隱憂值得重視。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今天(2月2日)舉行的2022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大陸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2022年中國大陸外貿有三大精彩表現,就是站上了新高度,釋放了新動能,作出了新貢獻。中方已經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電動汽車、太陽能產品、鋰電池成為出口新增長點。
在揮別猛虎、喜迎玉兔的同時,面對全球通膨持續、各國升息未歇,加上廠商處理庫存,全球終端市場需求急劇萎縮,導致景氣大幅下滑之下,包括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無不悲觀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先後下修預估成長幅度至不到2%,甚至將其形容為「黑暗時刻」即將來臨。
總結中共二十大之後的中國經貿形勢,輔仁大學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副教授柯玉枝指出,2022年大陸經濟在封控中度過,上海封控3個月估損失1900億。中國經濟復甦的兩個目標是穩經濟及穩就業,「沒有穩就業很難穩經濟」,因內需擴大可能有動能不足問題;3年疫情很多人把儲蓄花完,且去年中起中國製造業接單出貨不順,以及地方債等問題都造成內需動能不足。
中國大陸上周以註冊申報程序未完備為理由,禁止台灣秋刀魚等水產品,以及台灣啤酒、金門高粱等飲品進口,這是近三年來第六次禁止台灣產品輸入,經濟部與農委會攜手,將斥資12億元,將國產農漁畜產品加工、凍儲、與多元加工,透過各式拓銷活動分散市場、降低大陸禁令帶來的貿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