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十二個漢字品歷史的搜尋結果,共12筆
按照皇太極的說法,首先,他否認了滿族來自「諸申」,即女真,因為據說他還明確表示過「明非宋室之後,我亦非先金之裔」這樣的意思。其次,他明確提出「滿洲」是今後唯一的族稱。而這個名稱中的兩個漢字,和「清」一樣,都是三點水旁,表示與水具有密切的關係。
就像元曲雖然興盛於元朝,而且還曾經被稱作「蕃曲」或「胡樂」,但是其產生根源,毫無疑問是中國幾千年詩詞、音樂等文化傳統的深厚積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的共同貢獻。也正是因為如此,元曲最終才會成為與唐詩宋詞並駕齊驅的中華文化的又一朵奇葩。
但是,由於王位繼承問題而與夏啟發生爭鬥的是「伯益」,所以夏啟比較厭惡「伯」這種稱號,所以才改用了「后」。也就是說「夏后氏」這種說法始於夏啟。根據史書記載,「后」在當時的意思是指「君王」。
元」的甲骨文字形是表示一個站立的人,並且在最上面用一個短橫筆道特別突出了人的頭部。對這個字最初的解釋,目前有些意見採用了《說文解字》的說法,認為是「開始」。其實,「開始」的意思是「元」後來發展出來的,它原來的意思應當就是指人的頭部,例如古代男孩成人後舉行束髮戴冠的儀式稱作「加元服」,「元服」指的就是戴在頭上的冠,其構成方式與戴在嘴部、眼部的「口罩、眼鏡」等完全相同。還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歸其元」的意思就是把某人的首級歸還。
當然,與雕版印刷採用大師體楷書並行的,宋朝還創造了漢字印刷字體的里程碑─宋體,稍後又創造出以宋體字為基礎的仿宋體。
例如「安」,表示「女在房屋中」,意味著「安寧、安定、安全」等;還有「家」,按照清朝文字學泰斗段玉裁的說法,本來和「牢」表示牛棚一樣,是豬圈的意思,後來由於家庭養豬的原因,逐漸也可以指人居住的場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家」了。
但是,無論怎樣,歷史上一直以為,趙匡胤雖然像所有帝王一樣,「飛鳥盡,良弓藏」,但是由於念舊,他確實從來沒有斬殺過追隨他奠定開國基業的功臣。對此,就連宋朝文韜武略、才思人品俱佳的大文豪范仲淹 也在和同朝為官的富弼爭論處罰一位官吏時說過:「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見南宋.樓鑰《範文正公年譜》)由此可見,對於趙匡胤的念舊,史上多有記述,所以,說他由於念及發跡之地「宋州」而把王朝名稱定為「宋」,大概也是一種不無道理的推測。
唐人街」的歷史已經積澱了數百年。早在一六七三年,清朝文人納蘭性德就曾在《淥水亭雜識》裡寫道:「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玄奘十三歲出家,西元六二九年從長安啟程西行,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到達史稱天竺的古印度。隨後在那裡拜謁聖跡,尋訪名賢,誠心求教,探求真經,最後於西元六四五年回到長安。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梵文原本經書達六百五十七部,然後與弟子在十年間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外,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親身經歷的一百多個國家及傳聞中的幾十個國家的山川、風物和習俗等。為異域文化進入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至於「漢」字,剛才已經提到,它本身指的就是上天的一部分。例如《漢書.天文志》:「星者,金之散氣,其本曰人(據考證應為『火』)。星眾,國吉,少則凶。漢者,亦金散氣,其本曰水。星多,多水,少則旱,其大經也。」
編者按一字一文化,一字一歷史。每個漢字都有生命的溫度,有工具之美也有文化之美,橫豎撇捺之間,都飽含先人智慧。五十個漢字背後的故事,十二個朝代命名的奧祕,就在張一清所著的《十二個漢字品歷史》一書中呈現。敲打漢字密碼,讓讀者暢快閱讀的同時,感受歷史沉浮,揭示王朝名稱用字背後的玄機。